在美国42杆得一冠军
(2009-07-10 03:02:38)
标签:
杂谈 |
最近球是打了不少,成绩还是起起伏伏,总是有分数没杆数,因为总有打爆的洞,+3,+4,甚至找不到球,这破百还不知何时才能胜卷在握。上周末与一韩国单差点高手一起打了3场,第一场前9洞咱的杆数不输他,但打完18洞,就没法与他比了,更不用说3场的总成绩。差距不言自明。不过。要是只打9洞,咱也有胜机。说起来,就咱这水平,还真的得过一个冠军,而且是在美国得的一个国际比赛冠军,在流动奖杯上留下大名。咱得冠军的地方是The Country Club of New Hampshire,成绩是吓人的42杆!如同奥巴马当总统,在美国,Nothing is impossible。咱没有地利人和,却有天助,得了一个天上掉下的冠军。
那是去年7月下旬,咱应邀去美国New Hampshire参加一个GRC学术会议(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
到达住地签道后了解到,按照GRC的规定,前3天打练习,并按这3天的杆数计算出各位的比赛差点,第4天正式比赛,按这差点计成绩。比赛负责人告诉参赛者,上午11点悄悄从后排溜出会议厅,大家一起开车赶去球场。看见这些大名鼎鼎的教授们像玩皮的孩子一样,到时互相手势示意,悄悄地溜出会议厅,忍不住想笑。第一次跟着他们赶到球场,发现他们大都带着自己的球包,一位老球迷(曾是咱专业国际学会的主席)从加拿大开车8小时来此,就为带上自己的全副装备. 参加的有14人,其中2位单差高手,另外几位差点12至15。显然他们是有备而来。第一天咱租了一套球杆(只有又老又旧的可租)上场就可打,开始一点感觉都没有,像不会打球。在这些绅士们一直鼓励下,打完10个洞才找到点感觉,11洞得了第一个par,后来还露了几个飘亮的推杆。咱在瑞典习惯了快果岭,又用Titlist Pro V1好球,觉得那里的果岭容易些。第二天去,找不到租过的杆,只好租另一套旧杆,又是半天找不到感觉,9洞过后下起大雨,只好中断。这两天的杆数多的咱都不记得(同组写卡)。第三天咱要做报告,没好意思溜出去。猜想要是按前两天的成绩算差点,咱的差点一定很高。
第四天正式比赛,不时地下大雨,只有8人参加。赶到球场,好心的工作人员为咱留着第二天用过的球杆。雨稍停,比赛马上开始。第1洞咱就发挥不错得一par。第2洞+1。同组笑说,"haha, you were hiding those days!" (原来你这几天隐藏不漏)。但第3洞par5,咱打满+5收杆,自语,这是真实水平。没想到,4,5号洞咱连得par,6,7号洞均+1,犹其是推杆感觉不错。这时雨又越下越大,8号洞+2收工。雨变成瓢泼大雨。比赛只好中断。因为大雨下个不停,电视上又显示台风的新闻,赛委会决定,就按此8洞的成绩评奖。咱8洞的成绩是42杆,得知一位英国单差点教授41杆,其他人43杆或更多(没打好)。赛委会很严肃地讨论怎么计算最终结果。他们告诉咱,要按前两天的成绩算比赛差点,咱赢多了。咱没当真,自觉不合理。那位老球迷建议按咱在瑞典的offical handicap (20)计算. 又经过认真计算,赛委会主席公布,还是咱得2008年的GRC冠军。咱42杆在美国得(不是真赢)一冠军,还要把大名刻在奖杯上。真是滑稽!
第5天会议闭幕前举行了发奖仪式,高尔夫赛委会主席在全场来自许多国家的100多位与会者面前,幽默地介绍了比赛计分方法,公布比赛结果并将奖杯交到咱手上,大家给予咱这黑马长久的掌声。咱学术报告做过不少,这阵势还是平身第一次经历。感觉像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虽然是个完全出乎意料的惊喜,咱确实很享受那打球的过程。想想来自中国的学者赢了高尔夫比赛,心里不光是为自己高兴。主席邀请咱参加两年后的下一届GRC会议,来争取蝉联冠军.
咱欣然回答,下次咱一定带上自己的球包。有天助只打9洞,咱没准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