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而不愚的乡下人
(2008-12-11 17:16: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毕老师作业 |
土而不愚的乡下人
——读《乡土本色》和《文字下乡》有感
06级政法系社工班
在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化中,土和愚向来是不分家的,至少也是同性质的,而且经常用来贬低乡下人。我们听到对乡下人最多的评价就是:又土又愚。然而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中却只承认乡下人土而不认为他们愚,而且他认为的土是指乡下人的生活状态,并不带有藐视的意味。
在《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中,费先生认为用“土”字来形容乡下人很恰当。因为他们跟土是分不开的。他认为乡下人的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上:乡下人耕种技巧熟练,以农业为生,在农村几乎全是农业区;
不论迁移到哪里都会尝试耕种土地。
2.文化上:重视土地神;
不重法律重道德;
水土不服时有煮泥土食用的习俗;
3.生活上:以固定居住为主,不重迁移;
聚村而居,内部几乎无分工;
相互之间熟悉,人际关系亲密。
以上种种特征,无一不是乡下人“土”的铁证,那又为什么不能说乡下人愚呢?费先生在第二章,《文字下乡》中作了解释。他认为城里人之所以认为乡下人愚,主要是因为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不识字导致城市生活常识缺乏;二是乡下人学习科学文化的能力不如城里人。费孝通先生一一进行了有力地反驳。他认为虽然乡下人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城里人同样缺乏乡下生活常识。同时,由于生长环境以及由此导致的学习动机的差异,城市里的孩子在学习知识的能力上远远强于农村孩子,但在其他方面诸如捉蚱蜢等却对农村孩子望尘莫及。因此,那些认为农村孩子愚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经不起推敲的。
此外,费先生还在此基础上做了引申,讨论了文字乃至语言在乡下生活中的用处。
他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以面对面的往来为主,而这种往来是一种直接接触。因而文字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再加上文字传情达意的不完全性,相比之下较为完善的语言就成了乡下人的首选。他甚至认为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某些“特殊语言”诸如表情、动作等则应用地更为普遍且表达得更加准确。
因而,费先生认为乡下人很“土”,他们生于土,长于土,终生脱不掉土的影响。然而乡下人却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愚,如果文字下乡运动仅仅从城里人的角度出发,开几个乡村学校,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