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序格局》读书报告
(2008-12-11 08:45: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毕老师作业 |
《差序格局》读书报告
赵怀敏 2006020121书名:《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
有俗语曰: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乡下百姓的“私”来,但多少有点极端,哪个社会没有“私立性”呢?从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私有财产,进而到奴隶社会,及至今天商品时代,人类的“私”表现的愈加明显。费孝通先生也举例反驳这种观点:说苏州城内的一条小河,成了居民排污处理垃圾的地方什么东西都往河里扔,因为河是公家的,自己不必承担责任。
以我之见,乡下人在这方面做的还是好的,而城里人反而做的更差。在乡村,谁家有困难,左邻右舍的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而在城市则发展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几十年是邻居也未必相识,这种事现在已经多的不能再多了。
先说说这个“私”字,我以为,产生“私”者,乃是因为责任界限模糊不明确导致。正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样,每个人都认为既然“人人”有责,那么别人都有责任,自己力量微薄,完全可以不去参与,这样一来,大家就都把责任推脱到他人身上,以至最后就成了“匹夫无责”,只能是每况愈下,类似于“搭便车”的情况。费则认为这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规划的问题”。如此就射击到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了。
按照费的观点,西方社会是一种“团体格局”,即人们通常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团体内也是如此,正所谓“公私分明”。就像是捆柴禾一样,几根成一把,几把束,几束成扎,几扎成捆,几捆成挑,虽然被捆在一起,但相互间还是有明确的距离。
相比之下,中国社会的格局就像把一块石头投进水中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像是水波中心,以自己为中心,被波纹所推及的才会发生联系。这样,离自己越近关系就越亲密,反之则关系越淡薄。正如波纹一般,离中心越远,波纹也越小。这种情况不仅表现在亲属关系上,还表现在地缘关系上。在地缘上,传统社会表现为以一家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街坊。有什么比较重大的事总要和这个圈子联系起来,有权有势的人家这个圈子就会大很多,而一般百姓家的圈子则相对小的多。我看费的这个比喻真是太妙了,石子有大小之分,正如人有势力大小之分,把大的石子投进水里,产生的波纹肯定要大于小石子的效果,正与有势力者圈子越大,关系网越大越复杂相一致。
说到与他人的关系,就涉及到传统社会的“人伦”。费将“伦”解释为: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而且这种关系网络极具伸缩性,小则至“己”,大则到国。费在此特意强调以“己”为中心,这个“己”并非个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这种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个圈子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如此一来,在以“己”为中心的圈子里,任何一个圈子相对于更小的圈子而言,都是公的。
因此,总的来说,我以为差序格局是相对与西方团体格局而言的,一种以“己”为中心,与他人关系有疏密远近之分,界限模糊而可变的一种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