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乡土本色》读后感
(2008-12-11 08:37:5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毕老师作业 |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读后感
楚义山
在开篇,费孝通先生就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且他还说:“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基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
而且,中国的很传统道德都是由农业文明来孕育的。费孝通先生在文章中举了体现农村信任方面的一句话:“这不是见外了么?”农村是涂尔干眼中的有机团结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在一起生活劳作、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并且有相似的价值观念等,人们彼此熟悉且在没有土地矛盾的基础上形成很强的信任关系。
人们在这个相互信任的群体中,相互帮助是从来都存在的,虽然有时候是由于生产能力弱的要求,但是人们更多是由于淳朴的同情心出发的,一来他们彼此熟悉,能够信任。二来他们都体会过遭遇困难的窘迫和别人帮助的重要性。三则是乡土性中国的农村很多都是由某个家族的人组成的。所以人们从来不吝啬他们的信任和帮助。从而也留下了很多诸如“远亲不如今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佳话。
在人口流动方面,中国乡村的人口是固定不变或者变动不大的,即使现在很多城市迁移者的出现,也改变不了这种情况。中国人普遍有一种乡土情节,善于文字的人给我们展示过很多这样的镜头:久别家乡的人们回到乡村总要去田野看看,然后嗅抓起的一把泥土。他们留恋的是在土地基础上形成的乡村气息与一种朴实实在的依靠。
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思想应该就来源与此。从乡村走出的人,他们的家庭意识比较重,他们奔波的原因很多都是因为家庭。所以,即使他们背不走土地,但他们却背着对土地上收割
很多人认为在目前的农村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的确,随着人地矛盾的逐渐激烈,很多人开始摆脱土地去寻求其他的生存门路。这就导致了人口流动的加大,农村相对封闭的状况被打破,陌生人的加入必然导致这一群体关系的变迁,如果变迁中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个关系网就不会再和谐。而且,人口的流动加剧也带来文化思想的传播与其过程中的冲突和适应,这些都会致使乡村原有的意识和价值观等改变,不管是变好或者变坏。不管因为什么原因,不管怎么改变,各个组织或群体和个人都是被“土地”驱使,带着“土”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