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乡土本色》读后感
(2008-12-11 08:29: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毕老师作业 |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读后感
孙福兴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先生开篇讲述中国社会的本性—乡土性。他还指出了“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在乡土本色中作者从3方面论述了中国乡土的基层性:⑴直接取资于土地的农业特性使得中国人对土地产生了强烈的依赖,这种依赖性已形成固定的模式,且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不因对象、空间的转变而改变。
⑵对土地的依赖导致了人们安土重迁思想的形成,从而也导致了以“村”为单位的孤立集团的产生,村与村之间形成了一定的隔膜。
⑶乡土生活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熟人社会,这种熟人社会在乡土社会进入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流弊。
在乡土本色中,作者通过对一位曾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所见的在适宜放牧的草原也要播种垦植的“中原人”的调侃和史禄国先生所讲的远在西伯利亚定居的国人也尝试锄地播种的例子,论证了中国人对土地的依赖,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同时作者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奶奶给作者包了灶上的泥土治疗水土不服和缓解思乡情节,更好的突显“乡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作者随后指出了中国乡村人口安土重迁的性格及孤僻村落形成原因。那些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 ,如果土地的承受能力允许,他们可能会世代居住很少迁移,这中心理的存在也是为何拆迁和大规模迁移工作难以开展症结所在。我们骨子里有着对家乡的依赖,更确切的说是对土地的依赖,因为有可能迁移会造成自己土地的消失。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基层的人口流动也是微乎其微的。但这不带表着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当土地再也无法承受激增的人口时,另辟新地是个必然。同时自然法则在这个寻找土地的过程中发挥着“弱肉强食”的作用。没有土地,对于靠土地吃饭的乡人来所无疑是致命的。
作者同时指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人与人的交往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一处住在的集团为单位的。分工程度浅使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但是出于:“家庭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的原因又出现村落聚居的情况”。但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孤立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所以作者说乡土社会的生活具有地方性。
乡土社会地方性也引起了发熟人社会的形成。
村落间往来的疏少使得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老于斯”的常态生活。人们在一个"先我而在"的熟悉环境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不同于西方法理社会的礼俗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得到的是一种不同于法律保障的自由不同的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从俗即从心,社会和个人通了家,人们在熟悉的基础上产生信任。
但在当今急速变迁中的社会,乡土社会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多弊端。许多以前我们以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却无法被现代社会认可。以至于作者最后写出现在社会对“土”和“乡”的新定义。
总的来讲,费孝通先生的乡土本色概括总结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对土地的依赖,也就是中国基层是乡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