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对城里人说——读《乡土本色》有感
(2008-12-10 22:02:5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毕老师作业 |
我想对城里人说——读《乡土本色》有感
姓名:姚玲
在《乡土本色》一文中,费孝通先生开门见山的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而这个乡土性的基层便是土头土脑的乡下人。虽说学术性的文章只是一种客观描述,理性分析,但是我却认为它也成为了为如今处于不利地位的农民辩护的可靠依据。
在说明以上问题时,首先我对费孝通先生在本文最后一段提出的“在我们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的过程中……”这句话有疑议。因为从人类进入农耕时期开始,就依附于土地生存,特别时中国。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乡土社会,这样的生存方式持续的了几千年,自从鸦片战争起这种乡土性就开始一点一滴的逐步瓦解,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才孕育而生,但是乡土性仍在社会上具有广泛性。直至今日这种乡土性仍然存在,所以我认为现代社会是乡土社会的一个衍生物。是现代社会进入到乡土社会的过程中。只不过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现代社会的进程太快,而乡土社会滞后罢了。由此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就是乡下人与城市人的隔膜。
正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乡土社会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极其深刻的。所以说如今的乡下人所谓的“土气”是几千年传承的结果。对他们而言土地是最基本的谋生方式,是命根子。所以就人和空间而言的那种不流动性,和人与人的之间的熟悉度是必然的结果。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根本不需要流动,只要手握锄头扎根于泥土便可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他们活动的范围是有限的,区域间的接触是有限的,因此他们只能以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生存下去。不是他们不想改变而是客观世界不给他们这个机会,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另外一个社会。由于人口过剩,土地短缺,一些人只能出去另辟天地。可是当一种生存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时,又如何能从容面对新环境。对于一种久而久之沿袭下来的生存方式,城里人又怎么可以“鄙视”去“抨击”呢?
既然他们生活的空间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那他们就是一种亲密的,熟识的社会关系。正如作者在《男女有别》一文中提到的“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成长的,是熟习发的……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好恶相投,连臭味都一般”。当乡下人带着这种“土气”的特色进入城市中,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又被人称作“傻子”。是现代社会使得“信用”,“信任”正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正是乡下人的这个“傻”,让我们知道我们博大精深的伦理道德还有人遵循,没有销声匿迹。也使城里人感到了温暖,一种良心的触动。
我们不能否认乡土社会的种种弊端,但是也不能因此轻视贬低乡下人。乡下人身上的很多品质闪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在现代社会,“人性”“人味”还是我们生活中应该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