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父母心”新解
说起对孩子的教育,近来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寻儿记》,作者莫小米(《读者》2006·23)。读后便觉“可怜天下父母心”应作何解释?是爱,是福,还是祸?
《寻儿记》的家长对儿子的爱可以这样来形容——全程监护,周到备至。小学读书母亲接送,初中读书父亲骑自行车陪送,高中读书每周开车去城里接回,大学读书每周带上好吃的开车去看望,毕业实习城里租房母亲照顾起居。儿子从小学、初中、高中,以致到大学,“一直在他们的掌控之中的”,一刻没有放松过。这是不是爱?是爱,而且是相当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呵护倍加,关爱无限。
然而,爱就应该有回报,爱者殷殷,被爱者应该感到幸福。可是文章中的这位儿子大学毕业时,却突然没有了任何音讯,这可急坏了父母,找寻了同学、老师等可能知情的人,又都全然不知,于是有了不祥之感。正准备向公安局报案时,他们接到儿子同学的电话,说发现了他儿子的踪迹,在网上和人聊天。他们欣喜若狂,正准备上网招呼儿子,可是儿子的号码作废了。后来借助媒体牵线,找到了儿子。见面时,面对镜头,面对诘问,儿子只说一句话:“从小到大,我都逃不出他们的天罗地网,包括此时此刻。”
“包括此时此刻”,儿子对父母表现出丝毫的感恩之心了吗?没有,不但没有,反倒颇有厌恶之情,反感之意。儿子从小到大,对父母“天罗地网”似的全程之爱,他感到幸福了吗?没有,不但没有,反倒觉得这种爱是一种痛苦。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岂不是好心没得到好报吗?
类似《寻儿记》这些见诸报刊的事件,日常生活中又何尝少见呢!视孩子为“小皇帝”、“小公主”的父母还少吗!“放在头上怕吓着,放在嘴里怕化了”,从出生到长成,甚至到独立生活的年龄,都不肯放开,生怕离开父母孩子不会走路。饭菜父母做着,重物父母提着,钱父母给着,而孩子还不领情,一些孩子还当众顶撞父母,为了零花钱与父母翻脸吵架,年纪轻轻便谈恋爱甚至未婚先孕……大学毕业,对待就业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赖在家里,成了“啃老族”……因此,这种全程“掌控”下的爱。在时刻提醒父母那颗“可怜”的心——过分关心、包办代替,甚至纵容溺爱、不管父母们有多少“理由”,也不管出于何种动机,最终赢得的是福还是祸?不值得爱心拳拳的父母三思吗!
一项研究表明,一切由家长设计安排的生活和学习,极易造成孩子的个性压抑、孤僻自私、情感冷漠和兴趣单一。因此,过度溺爱、过分关心,过多保护、恰恰是对孩子成长最大的戕害。孟子不是说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方能担当大任吗。英国人也有一句俗语,“千万别让孩子的冬服过暖”,说得真好,颇有深意,颇含哲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