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解释2稀缺性和有用性
(2009-01-15 19:41:30)
标签:
边际效用价值论经济物品杰文斯洛桑杂谈 |
分类: 经济学学习 |
在上次的讨论中,我们讨论了经济现象中的人的问题。现在我们讨论使各种关系发生作用的物质或精神对象经济物品,简称经济品,并且抽象出这种物质或精神对象在经济现象中的基本特性,亦即有用性和稀缺性的特点。什么是经济品呢?从它的特征上来说,经济品首先是有用性,即能够满足使用经济品的经济人或经济组织的需求或欲望。如果物品对任何主体没有有用性,则不会成为经济品。经济品的第二个显著特征是Scarcity 稀缺性。经济物品的稀缺性并不意味着它是稀少的,而是指它不可以免费得到。要得到这样一种物品,必须自己生产或用其他经济品来加以交换。如果从这里进行定义,robinson的世界里树上的果子不是经济物品,但是摘下来之后,则成为经济品。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
经济品是需要通过劳动或其他代价才能取得的资源。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活水平是有限的。经济品是稀缺的,不能自由取用的。由于不能满足所有的需要和欲望,社会必须在它们中间进行选择。同时,我们对稀缺资源的认识应该从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历史上,许多资源曾经被视为自由取用的资源,如空气、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的增加,人类需要的不断提高,也变得越来越稀缺的。
从稀缺性出发,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他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提供消费。”
稀缺是相对人们的欲望而言的。世界上有用的东西不胜枚举,定为集合A,而经济物品则是A的一个子集,定为集合B。稀缺的物品是对有用物品过滤后的一个集合C。稀缺的物品是对有用物品过滤后的一个集合C。C是A的一个真子集。
阅读资料:
效用价值论在17~18世纪上半期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有了明确的表述和充分的发挥。英国早期经济学家N.巴本(1640~1698)是最早明确表述效用价值观点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一切物品的价值都来自它们的效用;无用之物,便无价值;物品效用在于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一切物品能满足人类天生的肉体和精神欲望,才成为有用的东西,从而才有价值。意大利经济学家F.加利亚尼(1728~1787)是最初提出主观效用价值观点的人之一。他认为,价值是物品同人的需求的比率,价值取决于交换当事人对商品效用的估价,或者说,由效用和物品稀少性决定。
19世纪30年代后,在对抗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背景下,逐渐出现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英国经济学家W.F.劳埃德(1795~1852)是这一理论的直接先驱者之一。他在1833年提出,商品价值只表示人对商品的心理感受,不表示商品某种内在的性质;价值取决于人的欲望以及人对物品的估价;人的欲望和估价会随物品数量的变动而变化,并在被满足和不被满足的欲望之间的边际上表现出来。他实际上区分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这两个概念,而且暗示物品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与此同时,爱尔兰经济学家
M.朗菲尔德(1802~1884)也发表了类似观点。他认为,物品市场价格总是由能够引起实际购买的最低程度需求强度来调节的。德国经济学家H.H.戈森(1810~1858)是边际效用论的主要先驱者。他在《论人类交换规律的发展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类行为规范》(1854)中,重申了效用价值论,同时提出了人类满足需求的三条定理(后来被称为“戈森定理”),从而为边际效用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三条定理是:①欲望或效用递减定理,即随着物品占有量的增加,人的欲望或物品的效用是递减的。②边际效用相等定理,即在物品有限条件下,为使人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务必将这些物品在各种欲望之间作适当分配,使人的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③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条件下,要取得更多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
边际效用价值论完成于 19世纪 70年代初。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提出了“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同年,奥地利经济学家C.门格尔在其《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中提出了类似的理论;1874年,法国经济学家L.瓦尔拉斯在其《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1874~1877)中,提出了“稀少性”价值论。这三人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他们同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创始人。
19世纪80~90年代,边际效用论的发展形成为两个支流,一是以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的心理学派,一是以洛桑学派为代表的数理学派。奥地利学派以门格尔和他的两个继承者F.von维塞尔和E.von柏姆-巴维克为代表。洛桑学派以瓦尔拉斯和他的继承者V.帕累托为代表。杰文斯和洛桑学派一起通常被看作数理经济学派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