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型批评的方法(党薇薇)
(2011-01-26 11:54:12)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堂讨论 |
论原型批评的方法
摘
关键词:原型
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一书的前言中曾谈到批评存在的理由,即“批评能够讲话,而所有的艺术都是哑巴”[1],这句话足以说明文学批评与文学的关系。诚如他所认为,文学甚至是文学创作的作者在面对接受者时,也是无能为力的,而能够使文学与接受者得以沟通的正是文学批评本身。它是“一种思想和知识的结构”[2],“而且不依附于它所讨论的艺术,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3],并且这种批评“是指涉及文学的全部学术研究和鉴赏活动”[4]。而文学也正是通过文学批评才得以获得其应有的价值。因此,本文也正是要重释这样一种供学术研究和鉴赏的方法,即原型批评的方法。
“原型(archetype)”一词最早源出于希腊文,从哲学的角度看,也即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提到的“理念”这一概念,柏拉图把理念当作是现实世界的模型,把现实世界当作是对理念的模仿,从中可以看出原型的最初形态,但是柏拉图并没有对理念本身进行系统地解释,而是留给人们一种不可感知的印象,以至于后来的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无不受其哲学的影响。
直到二十世纪,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受到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理论的影响下,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之后,“原型”这一概念也就逐渐明晰化了,而“原型理论”也就应运而生。荣格在《心理类型》中谈到许多心理学术语,其中一些与‘原型’相关的术语,如“集体无意识”、“意象”、“原始意象”等术语与“原型”术语错综地交织在一起,需要我们在下文中作进一步地分析说明。
程金城认为,“在分析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是一个大的概念范畴,它包括了‘本能’和‘原型’。本能是‘典型的行为模式’,原型则是‘典型的领悟模式’”[5],“换句话说,集体无意识关联着本能与原型。本能和原型的共同特征是它的重复发生性与普遍一致性,在这一点上,本能类似于原型,而原型也类似于本能。而不同的是,原型指的主要是心理内容,而本能是生理功能。它们的深层关系是,本能依赖于一定的生理功能而体现为‘行为模式’,心理原理则要通过一定的表象(集体表象)得到显现”[6]。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也正是要明晰本能与原型的关系,但事实证明,“集体无意识或者作为其主要内容的原型,既不是单纯的生理功能,也不是纯粹的心理结构,而是具有生理基础的维度、心理体验的维度和文化模式维度的多维联系的精神文化现象。原型既显现着集体无意识,也显现着集体意识;既是心理情感模式,也是文化模式;既有不可见的一面,又有通过特殊方式瞬间再现的一面。”[7]
荣格的原型理论中,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原始意象。“荣格有时把原型与原始意象互用,但是如果深入研究分析原型的内涵时,就会发现,原始意象不同于原型,它既处在原型内部结构的一个特定的特定层次上,又是原型的内容的载体或显现”,“没有原始意象作为载体和中介,原型理论将变得神秘和不可理解”[8]。
谈到原始意象就不得不涉及意象的问题,意象的解释很早就出现了,韦勒克、沃伦关于意象有过解释,他们认为,意象可以使人的经验重现和回忆。荣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原始意象的概念,“他说:‘当意象具有一种古老的性质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原始意象。我所谓意象的古老性质,是指意象同神话中古老的主题有着明显的一致。’”[9]他又说:“原始意象是一种记忆的沉淀,一种铭刻,它由无数类似的过程凝聚而成。它主要是一种凝结或沉淀,因而是某种不断发生的心理经验的典型基本形式。因此作为一种神话主题,它是永恒有效的,持续不断地或是为某种心理经验所程式化的表现。这样原始意象是一种决定于解剖学与心理学的沉淀的心理表达。”[10]“荣格在这里实际上如前所指出的,他把原始意象仍然看作是原始结构中的一个层次,在这一点上原始意象与意象的功能和位置是一样的。而不同之处是,荣格特别强调原始意象的远古的性质。这种强调,是与他坚持认为原型是一种先天的模式和本能的观点相联系的。换句话说,原始意象呈现的是远古人类的心理体验和集体无意识心理,而不是后天的经验。在荣格看来,只有原始意象才能‘如实’地显现原型的内容。这正是他使用‘原始意象’这一概念的原因。显然,荣格的观点是片面性的,他不愿意因为承认后天因素而与先天模式理论相冲突,为此而无视原型模式在根本上就是后天的体验、记忆等心理情感积淀。”[11]
但是荣格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正是因为荣格的原型理论为后人提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在其解释上所存在的不足,才为原型批评理论提出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也为后世原型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如果说,荣格在原型理论方面开辟了道路,那么弗莱则把这条道路走得更为宽广。“《批评的解剖》的问世,标志着‘原型批评’的崛起。原型批评在战前已有所发展,但影响不大。弗莱吸收了心理学、人类学的成果,融汇了‘新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等各家长之处以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系统地论述了原型批评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此,弗莱成为原型批评的主要权威。”[12]
弗莱原型批评的理论也主要集中在他对诗学的研究中。原型(archetype),“也即是一种典型的或反复出现的形象。我所说的原型,是指将一首诗与另一首诗联系起来的象征,可用以把我们的文学经验统一并整合起来。”[13]
弗莱在荣格原型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原型进行了分析。他不是证明先天模式的存在,而是从具体的文学作品和作品之间暗含的联系中概括出原型,挖掘潜在文学现象背后的深层情感力量和共同感受,揭示人类审美反应的共同心理程序,探讨原型背后的共同原则、人性模式,把文艺活动中深藏的无意识现象揭示出来。
荣格关于原型先天的精神遗传的思路发展到后来,明显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而作为文艺批评方法的“原型批评”,从根本上说,它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人类精神实践产品的文艺作品,而文艺作品本身主要是与人的有意识的创造、与人的后天实践相关的。这也就说明了原型的“再现”性是经验的,或者说与经验相联系的。
原型批评认为,原型不仅仅“承载”集体无意识,原型现象“综合”地呈现着人类复杂的心灵世界。因为宗教仪式、神话传说、文艺作品等等,作为原型载体,作为揭示人类深层结构的对象,本身并不能简单归结为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它们之间以及作品之间的联系溶进了人类明确的意识活动,其所显现出的“模式”性,带有文化承传的因素,它含有后天特殊情境所决定的相似的情感,有意识到的共同的心理需求等等。与此相关,原型批评同时也表明,原型的载体可能是多样的而不只限于神话。
“所谓‘原型批评’,也叫‘神话批评’,它要求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而且鉴于原型是可供人们交流的象征,故原型批评所关心的,主要是要把文学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交流的模式。这种批评通过对程式和体裁的研究,力图把个别的诗篇纳入全部诗歌的整体中去。”[14]也就是说,“对各类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都应着眼于其中互相关联的因素,它们体现了人类集体的文学想象,它们又往往表现为一些相当有限而且不断重复的模式或程式。为此,就不能把每部作品孤立起来看,而要把它置于整个文学关系中,从宏观上把文学视为一体。好比看一幅油画,不仅要站到跟前研究其各种细节,也要‘向后站’从大处着眼,从更广的角度去考察文学作品的构成,突破某一两种文学作品的界限,达到对文学总体轮廓的清晰把握。”[15]
在《原型批评:神话的理论》中,弗莱就原型在西方文学中的意义,划分了三了类别:第一类叫神谕意象,即展现天堂景象和人类其它的理想;第二类是魔怪意象,即表现地狱及其它与人的愿望相反的否定世界;第三类曰类比意象,即界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的种种意象结构。神谕意象和魔怪意象都属于原始的、即“非移用”的神话,但在其它文学模式中也存在种种变形。类比意象在神话中也有萌芽,但主要属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结构。
为了进一步说明神话原型,弗莱又探讨了原型的叙事结构。弗莱认为西方文学的叙事结构,从总体上看,都是对自然界循环运动的模仿。自然界的循环周期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晨、午、晚、夜,或者是春、夏、秋、冬等等。与此相应,文学叙事的结构也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喜剧,即春天的叙事结构;浪漫传奇,即是夏天的叙事结构:悲剧,即是秋天的叙事结构;反讽和讽刺,即是冬天的叙事结构。神话体现了文学总的结构原则。它包括了这四种叙事结构的全部雏形;而所有其它文学的基本类型,则一般只以某一种叙事结构为主。他认为西方文学的发展,是从神话发端的,然后相继转化为喜剧、浪漫传奇、悲剧,最后演变为反讽和讽刺。到这最后阶段,则又出现返回神话的趋势所以现代文学表现出向神话“回流”的苗头,像卡夫卡的小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都同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有一定的联系。
“可是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是指将该诗作为一个整体,一个自成一体的东西去理解它。要做到这样的理解,我们首先应使自己的大脑和感官完全顺从于一部作品对我们的整体影响,然后努力把诸多象征结合起来,以期同时感受到作品结构的整体性”[16],在这里弗莱要说的是,不管是喜剧、悲剧还是讽刺、传奇,在他看来,正如要从远处着眼一样,它最终都归于神话的批评,也就是说神话批评构成了不同形式作品的根本原因,也即深层的结构。
在作为原型的诸多载体中,神话是最为重要和直接的。关于神话的定义,众说纷纭,关于它的来源、特征、功能等等都有不同的理解。对神话的研究方法的分类主要是按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结构学这四个角度来透视的。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就神话本身而言,它无疑已经是一种包容极大的原型,或者说是原型的重要的载体。
弗莱认为神话作为最基本的文学的原型,“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17],在他看来,神话体现了最基本的文学程式和结构原则,应该从神话着手进行原型批评。他在《批评的解剖》中,认为文学是神话的移位,文学的深层结构是神话模式的置换变形。
他说,文学概而言之是“移位”的神话。理由是宗教仪式随历史的发展消逝了,但是,它却转变为诗的形式,成为各种诗歌类型的原始模式。诗是对这种模式的变异,它通过各种具体内容和方式在重复着神从诞生到死亡的过程。弗莱的原型批评以此为基点,把文学现象与之相对应,给以整体的把握。即“春”的意象对应于“喜剧”,是神的复活和恋爱原型;“夏”的意象对应于那个“传奇”,是神的历险和胜利原型;“秋”的意象对应于“悲剧”,是神的受难与死亡原型;“冬”的意象是对应于“反讽和嘲弄”,是神复活前的混乱状态原型意象。
从这个意义上讲,神话也就被视为原型本身,是或作为原型的代名词。神话因其不同的需求被“作为”某种精神的载体,神话以它的发复性和不断置换变形而活在文化历史过程中。
在我国,最早运用神话原型理论研究文学并卓有成就的当推闻一多。他在四十年代所写的《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一文,在考证了大量的材料后,说明高唐神女、涂山、简狄、姜源等都是源于一个古老的风俗—祀高裸的故事。而是这一祀典‘确乎是代表着那以生殖机为宗教的原始时代的一种礼俗’在世代民族心理上的积淀,从而把宋玉的《高唐赋》和古时代的神话和仪式联系起来。[18]
在《说鱼》一文中,闻一多通过对篮辞、民间故事、民歌、人诗词中‘鱼’ 的原型分析,说明以鱼来象征‘匹偶’或‘情侣’以鱼的游戏隐喻情欲以打鱼、钓鱼喻求偶级烹鱼、吃鱼喻合欢或结配。追根溯源,是因为‘在原始人的观念里, 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种族的蕃衍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大事,而‘鱼是蕃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这便是鱼的意象反复出现的民族心理和情感的原因。闻一多进一步考证,鱼的象征观念不仅在中国,在希腊、古埃及、西亚及现代的许多野蛮民族都有着同样的观念。‘至今闪族人还以鱼为男性器官的象征,他们常佩的厌胜物,有一种用神话作装饰的波伊欧式(boeotian)尖底瓶,这种神鱼便是他们媒神赫米斯(hermes)的象征’。[19]
以上是原型批评理论解释我国神话的很好例证,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同样是运用了这一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在《伏羲考》中,作者根据各个史籍、典制中来说明伏羲的最早起源,在谈到伏羲与女娲的关系时,他列举了《世本•••姓氏篇》的中“兄弟说”、《风俗通》中的“兄妹说”、《唐书••乐志》中的“夫妻说”,并且通过对远古地理、民俗的考证,以及先民对古老图腾的崇拜来解释我国上古神话的起源。从这点上说,闻一多在研究神话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在继承原型理论的基础上,对原型理论的不足做了进一步地改进,它试图通过神话原型方式来揭示一切文学艺术的渊源,但是将丰富的鲜活的文学艺术,还原为某种神话原型模式, 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同时,它要求对文学现象作宏观的远视, 整体的把握,却不能细察个别作品的精妙奥秘, 忽视了文学的审美功能和价值它一方面能注意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 追溯到它和神话、仪式和原型的渊源关系, 却忽视了文学和现实之间的密切关系。此外在某种意义上,弗莱的批评又成为结构主义的代表,这也使得原型批评理论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原型批评作为一种理解神话的方法,还是颇具活力的,至少对某些文学现象的解释是颇具合理性的,因此原型批评的方法是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层次地研究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3]荣格.心理类型(吴康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4]王世芸.关于神话原型批评[J].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s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1] 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2] 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3] 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4] 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5] 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6] 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7] 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8] 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9] 荣格:《心理类型》(吴康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76页。
[10] 荣格:《心理类型》(吴康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76页。
[11] 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12] 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3] 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14] 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5] 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6] 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17] 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8] 王世芸:《关于神话原型批评》,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19]王世芸:《关于神话原型批评》,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