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汉语通论之一:字典辞书

(2011-09-28 08:10:58)
标签:

文化

一、汉语字典辞书的编排方式:

 1.按音序排列。主要有三种:

①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②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几十年内,有按注音字母排列的。

③现在通行的是按汉语拼音字母排列的。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部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多少为序;同一部内的字,也按笔画排列。少的在前,多的在后。

3.按编码排列。四角号码检字法。(附录一)

比较总结:三者各有利弊。按拼音查字,不明读音时较困难。部首和编码则有字归哪部,多少笔画难以确定的难处。而且有些字角不常用,编码需死记硬背。但是,部首检字法必须要掌握。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用法

字典辞书

编修

时间

简介

备注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的注音方式有三:反切,直音,叶音,谐音是错误的注音方式】

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

①在梅应柞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纂而成。②字头按部首排列,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排列,分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③全书共收字47035个。④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①道光七年,王引之《字典考证》。②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中华大字典》

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1915年

部首排列,收字4万八千,注音主要采用《集韵》反切,加注直音。

在《康熙字典》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增删修订,但不能取代它。二者取长补短。

 

《辞源》

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1958年修订后成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帮助阅读古籍的韵文工具书,专收古汉语词汇。

陆尔奎、方毅等五十多人编写

采用部首编排法,沿用214部,单字字头下大量收列古今复音词或词组,先释单字,再释复音词语。单字先注音,后释义。注音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收字12890,复合词语84134条。

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其意义是很大的。

《辞海》

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

舒新城、沈颐、张相等人主编

比《辞源》有所改进:①引书注明篇名②释义比《辞源》更具概括性,行文也通俗一点。③百科性的内容比《辞源》比率大。

收字14872个,复合词语91706条。以简体字作为字头,按部首排列,分250部。

 

《汉语大字典》

李格非、赵振铎、徐中舒

偏重收集古今的汉字

部首排列,以《康熙字典》为基础,删并为200部。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主编

偏重收集汉语的古今复音词语

也分200部

 

《新华字典》

新华辞书社

魏建功

先后出版了注音字母音序排列本,部首排列本,汉语拼音字母音序排列本,和修订重排本。

目前流行最广的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吕叔湘、丁声树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

北大中文汉语专业的师生和北京齿轮厂的工人

 

 

 

《说文解字》(参见附录二)

东汉许慎

 

 

东汉和帝永元12年(100)写成初稿,安帝建光元年(121)定稿

收字9353,重文1163。首创部首编排法,分540部,始一终亥。(分别部居,不相杂厕,据形系联)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说文四大家:段注,桂疏,王读,朱声。

《经籍纂诂》

清代阮元

嘉庆三年(1798)

专收唐以前各种古书的注解,编排上是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韵编次被释子,一韵为一卷,共106卷,每字之下,罗列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

 

 

《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

清嘉庆24年(1819年)

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编次按照上古声母排列。

《词诠》

近人杨树达

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收字521以上,按注音字母和部首检字。

《助字辨略》

清 刘淇

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何乐士

 

《诗词曲语词汇释》

近人张相

中华书局1953年出版

主要是唐代以后的

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专著

三、注音方法(参见附录三)

直音

反切

注音字母

汉语拼音

四、如何使用字典

1.先看序和出版年月

2.细读凡例

3.注意书后有无补遗

 

 

 

 

 

 

 

 

 

 

 

 

 

 

 

 

 

 

重点由方框标出,下划线的需掌握。

 

2010-6-2

附录一:四角号码检字法

附录二:《说文解字》

附录三:注音方法

古代汉字的注音方法及其演变历史

1.譬况:汉魏以前使用的打比方注音。例如: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蛟读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之。         优点:大略知道如何读。缺点:不科学,不准确。

2.读若法:还是用音同或音近的汉字来比方。这种主因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用“读若,读如”,意思是“读得像……”;另一类是使用“读曰,读为”,则是将被训字音义全训,可用来发现通假字。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读为畔。那“泮”则为通假字。

3.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的方法。例如: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单,音善;父音甫。此法更为精确注音,但有局限,因为有的字没有更为简单的同音字或者直接没有同音字。

4.纽四声法:唐 玄度《九经字样》“享,音赫平”南北朝后发现四声,打破了声调的束缚来给汉字注音,受到的限制比直音小。

5.反切法:使用两个已知音的汉字给一个未知音的汉字注音的方法;

         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开合)如:冬:都宗切;所谓上下字的称呼源自旧版图书的下排列。

         练:郎(反切上字)甸(反切下字)切(或反翻)。

         反切的发明:反切是由东汉末年至三国的孙炎发明,他大规模应用反切给汉书作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