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的注音方法及其演变历史

(2009-06-28 10:04:46)
标签:

反切

同音字

汉字注音

通假字

教育

汉字的注音方法及其演变历史

1.譬况:汉魏以前使用的打比方注音。例如: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蛟读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之。         优点:大略知道如何读。缺点:不科学,不准确。

2.读若法:还是用音同或音近的汉字来比方。这种主因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用“读若,读如”,意思是“读得像……”;另一类是使用“读曰,读为”,则是将被训字音义全训,可用来发现通假字。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读为畔。那“泮”则为通假字。

3.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的方法。例如: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单,音善;父音甫。此法更为精确注音,但有局限,因为有的字没有更为简单的同音字或者直接没有同音字。

4.纽四声法:唐 玄度《九经字样》“享,音赫平”南北朝后发现四声,打破了声调的束缚来给汉字注音,受到的限制比直音小。

5.反切法:使用两个已知音的汉字给一个未知音的汉字注音的方法;

         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开合)如:冬:都宗切;所谓上下字的称呼源自旧版图书的下排列。

         练:郎(反切上字)甸(反切下字)切(或反翻)。

         反切的发明:反切是由东汉末年至三国的孙炎发明,他大规模应用反切给汉书作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