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时一年中的宜兴民俗

(2013-04-11 07:46:51)

旧时宜兴民俗

1、年初一:早晨家中隆重祭拜天地,设香案。相传自明代开始,江南百姓怀张士诚之德,年初一祭拜,为避朱洪武耳目而不明说祭拜谁,只说拜天地。

2、要年饭:年初一有叫花子及贫苦人上门要年饭,讨口彩。一般人家都要准备米饭、团子以应付。大户人家会连发三天。

3、拜年:年初一家中拜祖宗等,或投拜年帖子,年初二出门拜年。在宜兴,年初一早上一般都由男人开门,女人一年来操劳于家务,辛苦了,早上睡个“元宝觉”,起来吃红枣百合汤及团子。

4、落神子:神子(神祗)即祖宗画像。一般是初三晚上,一般人家是初三中午即开始祭祀,也换上一些新鲜菜肴。祀毕即收起祖宗画像。祠堂里由值年子孙办理,上供的菜可以按房份分,谓之散福。祠堂大多在初三晚上举办,散福后即收起画像。

5、接财神:年初五为五路财神生日,隆重的要用猪头三牲迎财神。一般人家用一个方盘盛几样菜接财神。这仪式举行很快,因为财神太忙。最为隆重的大多是商家。但相传宜兴溪上徐家不接财神。

6、开市:年初五商店开门营业。开门之际放爆竹炮仗。宜兴的商号也有自备的锣鼓家什,十分热闹。

7、春酒:过了初五,各家送请帖请客,称“春巵候光”,谓之“春酒”。大的商家也有请春酒的例规。农村田伙计也由老板请他们吃“上工酒”。也属春酒之列。

8、元宵节:正月十五为新年第一个月圆之时,又称“上元节”。街上商店都张灯结彩,男女老少相伴看灯。大户人家家中也点灯以示庆贺。无论城乡,龙灯、狮子、马灯等,热闹非凡。湖父的龙灯狮子要掉到“上沙滩”为止。元宵锣鼓也争奇斗艳。

9、二月八:此日相传为祠山大帝生日。又称张王菩萨,常常相伴风雨。一般到庙中祭祀。宜兴徐舍、芳庄一带有“吃二月八”的习俗,各人出份子钱聚餐。隔年家中添子女者,必须捐赠鸡一只谓之添菜。大碗酒、大块肉一起吃。

10、百花生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花盆中插小红旗庆贺。和桥的上塘、下塘开锣演百花戏,以祀“痘司娘娘”,避儿童开天花之患。

11、观音生日:二月十九为观音生日,过去的妇女自初一开始持斋,至十九为止,称吃“观音素”。

12、三月三:为上巳节,古有行修褉之礼习俗。和桥镇上演“花台戏”,在城隍庙前演,少则三台,四乡争看。

13、过清明:宜兴都在清明节前择日祭祖,各家祭祖一般只供三代。台上设香炉烛台。祭祖也可邀近亲来吃酒。上香、上菜、上酒都由男子担任,女眷在厨房操劳。清明上坟,又称飘钱,扫墓,包括为祖坟上坟。凡是第一次过清明的新坟在清明当天上坟飘钱。上祖坟由族中值年子孙办理。宜兴又有“祭祠堂”习俗。各姓大宗祠都在清明、冬至举行祭典,仪式隆重。参加仪式的子孙,读书人年满16岁,农工人家须达五十岁。女人不参加祭典。祭毕散福,按房份支配,不入席者可领“酢钱”。分祠祭祖一年三次,清明、七月半、冬至。本房份子孙不限年龄,包括女孩也可参加,谓之“吃祠堂酒”。16岁即可参加,是勉励读书之故。

14、立夏:立夏有大秤称人的习俗,验体重,称过以后不“疰夏”,即不易生病。至夏至日,城内都吃混沌,亦称不疰夏。

15、城隍会:县志“风俗篇”,四月下旬举行“城隍会”,仪从极盛,装饰故事俱极精巧,士女云集。扮演城隍出巡,有十殿阎王、皂吏、“犯人”、各殿菩萨及丝弦、锣鼓、仪仗等。和桥镇是七月十五出会。

16、端午节:俗称五月为毒月,诸事不宜。道士送符箓驱邪,贴大门槛上,钟馗悬于中堂,以为镇压。人家挂菖蒲艾叶,中午吃雄黄酒,孩子额上画“王” 字,以祝虎虎有生气。家中艾叶熏。商店忙于收账。节前女婿要送礼“张节”。

17、五月十八日:农历五月为农忙之际。然芳庄是大节场。演戏“两头红”,农民尽情玩乐一天,邻近各村也来赶节场。大多摇船来,村上也有各种娱乐活动,拉洋片、赌局等。

18、坐夜:五月二十为城隍菩萨生日,四乡八镇的老妪少妇到城隍庙拜寿,烧香叩拜后在庙中要坐一夜,俗称“坐夜”。

19、六月:“六月六猫狗宗牲洗冷浴”,洗浴不生蚤虱。六月廿四为雷祖生日,妇女自初一吃素,到廿四为止,谓之“雷祖斋”。徐舍镇六月廿四“校水龙”,即消防演练。

20、七月七:初七为“乞巧日”,晚上家中女眷供牛郎织女,设香案,备瓜果,并在月光下穿针引线,向双星乞巧。亦有女子用凤仙花捣汁染红指甲。

21、中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祭祀祖先,供茄饼,开红瓤西瓜,中间划作锥齿形上供。请诸亲友宴饮,家庭宴会。宜兴人谓之过 “七月半”。傍晚在大门口设矮桌,略具酒菜,供祭野鬼,谓之“野羹饭”。酒菜多由叫花子取食。夜间“放焰口”上法台,超度冤孽,请和尚敲木鱼。河里放河灯,以荷花状灯为多,中燃小烛,为亡魂照明。俗称“鬼节”。湖父有“伽蓝会”,为纸扎灯彩大会,多为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十殿阎王等,形象生动。

22、圣王会:宜兴旧时出会有城隍会、东岳菩萨会、圣王会。“会”指化妆巡游活动,即神灵到人间巡游,为百姓驱凶祈福,保地方平安。出会以哪个神灵为主,即称什么“会”。巡游有一套仪式、路线,有仪仗执事。由人扮演各种神鬼角色。百姓夹道观看,并设香案迎送,十分热闹。宜兴、丁山、周铁等地出会,各有特色。形式、时间、内容大同小异。每年四月下旬出城隍会,七月下旬出 “圣王会”。宜兴西门外有“圣王庙”,祀唐御史中丞张巡,后改为“英济王庙”。明初以后,宜兴百姓暗中祀张士诚,俗称 “圣王”。疫神即“男女禓亡”,圣王奉以驱疫。“圣王会”也极其隆重。

23、插地香:七月三十为地藏王生日,傍晚开始各家各户在庭院内大门口的地上插香烛,以此祝祷。善男信女也到寺庙地藏菩萨佛像前进香。

24、稻灯:中秋前后,田间无大生活做,农村有举行稻灯会的习俗。一户一灯,锣鼓前导,灯队在村中巡行,预祝丰收。以徐舍美栖乡一带为最盛,连续热闹三天,谓之“观音灯”。 “稻灯”即灯会。

25、中秋节: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俗称 “过八月半”,吃月饼,吃糖藕,吃糖芋头。有些人家还要自家烤饼子,送人或自己吃,以应时节。晚间家宴毕,女眷在明堂设香案备素月饼斋月宫,谓之“供亮月”。过去宜兴协和会曲友每年在瀛园唱昆曲,雅兴非凡。长桥边顺和楼茶馆为赏月佳处,宜兴有“蛟桥夜月”景致。八月半也供祖宗。

26、重阳节: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吃重阳糕,登高游览。古有“满城风雨还重阳”之句。

27、十月朝:十月初一为“十月朝”,俗称“哭日”,常有风雨。当年亡故之人皆由女儿哭着为其上坟,供“汤糍”青团子,焚化纸衣纸箱,谓之送寒衣。

28、冬至:冬至大如年,又称冬至节。各姓大宗祠如清明一般要举行大祭,各户也以小汤圆供祖宗先人。冬至前一夜,各家宴饮,宜兴旧俗必备豆腐一碗,俗语:“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

29、腊八粥:十二月初八,家家以蔬豆煮菜粥,也叫“咸粥”。寺庙尼庵也煮菜粥馈赠施主。

30、腌咸菜:每到入冬天冷,各家各户开始腌咸菜,踏盐菜梗,谓之“长梗菜饭”,家庭必备。宜兴以芥菜、雪里红居多。丁山出产瓮头,又称“瓮头菜”。冬至腌风鸡风鹅、咸鱼腊肉,准备过年吃。

31、送灶:腊月二十三晚上,灶家菩萨上天述职,汇报人间善恶。各家备酒果素盘及送灶团子,特别要备饴糖一盘碟,给灶家菩萨甜甜嘴,上天言好事。供毕烧化纸马纸轿送客。供毕,女人方可入厨,将素盘中豆腐百叶油生腐等烧咸糊粥大家一起吃。开年正月十四要迎接灶神回来,仍是晚上设祭。芳桥一带有“烧廿四夜棚子”习俗。

32、掸尘:俗谓十二月廿五,诸神下凡,查看人间善恶。家家要清洁庭宇,先掸屋梁簷头灰尘,洒扫庭除,大扫除。

33、做团子:宜兴人过年一般都要做团子。牵好米粉,斩好馅心,到十二月二十六、二十七,各家做团子。做小团子即无馅供果,供宅神,供“蛮家”,供祖宗用。还要做糕、人口健、生肖团子。出笼的团子要扇到发亮不粘手。

34、过年做羹饭:年前各家祭祖叫做羹饭,晚上设供桌祭祀祖宗。当年家中有亡故之人,必定在大年夜作羹饭,谓之“添羹饭”。

35、除夕:又称大年夜。在大年夜前关于过年的事要准备妥当。商店的大事是年底收账。家中就是把炒瓜子生果做炒朱糖的事都要料理妥当。有些大户人家要挂祖先神像及宗支图、牌位,供桌上高烧红烛,盛设酒肴。子孙依次行礼,合家围坐吃年夜饭,在外游子须赶回家团圆。大厅上设火盆,取旺盛之意。家人亦可游戏,或彻底不眠谓之守岁。小辈向长辈辞年,可得压岁钱。也有贴春联习俗,以自己写的为上,佳联好字常得人称赞。大年夜请过“利市”,即“封门”。春节请过利市方可开门,以石灰画弓?及方胜之形,即不准有人再进来。

(2013年春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