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震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

(2013-07-27 11:15:26)
标签:

地震知识

有备无患

自救第一

无人知

交流朋友

分类: 随笔系列
地震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感谢上传朋友

        地震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

   无人知 2013.7.27. 地震自救  随笔系列

 

本月28日也就是明天是唐山地震37周年的纪念日,在三十七年前的728日我国河北省唐山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在凌晨时分发生的强烈地震使得在熟睡中的人们毫无准备,造成24余万人的死亡,重伤和轻伤的人是不计其数,是二十世纪世界地震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这次7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中所在地岷县梅川镇永光村和永星村是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村庄。

 永光村和永星村一东一西坐落在文斗沟两岸的山坡地上。两个村子多数房屋都是土坯房,这次地震中几乎全部垮塌,遇难人数加起来占此次地震遇难者总数的近一半。

    地震的破坏性是很大的,地震后总是有各路的救灾人群的加入,由解放军指战员、有国家地震局的专家、还有民间的抗震救援团的到来。但是,地震的产生就是在突然的爆发之时,地震的自救和防卫是非常重要的!

    地震有预兆吗?一般的情况下难以测量出来,据农家人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就是鸟儿飞禽是非常通灵心的,麻雀、燕子、鹦鹉平时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地飞翔穿梭在树林、屋顶、廊下、草坪,但是,如果觉得难耐闷气就会无端地烦躁焦虑,就是会乱飞瞎跳,其实,就像人在胸闷气短时一样的情况。

还有就是鱼儿也是没有规律地要浮出水面,正常的情况下是鱼翔浅底乘风破浪非常的自由自在,但是,鱼儿如果都像中暑一样的浮出水面就是水底的氧气不具备了,它们的生命受到威胁了,这些,对于经验丰富的农民、渔民都是知道得多一点,在城市里的家庭如果金鱼缸里的鱼烦躁不安那就是有问题了!

    城市里现在养的宠物狗、宠物猫也多了起来,它们的没有规律的乱跑乱跳也是有点预兆了,但是,城市里的人一般还是对这些情况没有像农村人那样的懂,城里人一般还是通过阅读书本来多多的掌握知识。

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户内,没有时间跑出去就要呆在里面,降火熄灭,远离窗户镜子。 先关闭然气、电源。
将大而重的物体从高的搁架上拿走,将瓶子、玻璃、碗碟等物放入低橱柜, 橱门紧闭,拿下悬挂的物体。这些都是平时就要规划好的,不能到了那时候来个临渴掘井就为时已晚了!  
屋中角落或者有好的支撑的内部过道是最好的避难所。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 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躲进桌底或是别的坚固家具下。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阳台上去!
 平时就要把物品准备应急:新鲜瓶装水和饼干等可以吃的东西,手电、哨子。这些东东要在开间小的地方总是放一些,以防不测! 瓶装水当地震发生后总是断电断水,有了水就有了生命之源,手电就是在停电的时候照明,哨子是在等候救援人员来时的请援助的呼救声。
 在户外就平躺在地面,不要跑动,远离高楼, 不要进入地下通道,不要返回屋内。平地广场越宽敞、越平坦就越安全。

还有一点最重要,就是要保持冷静,动脑子展开自救,地震来临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离开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对策。

 

 在商场、影院、学校、工厂、公司等等地方,要避开吊扇、吊灯、广告牌等悬挂的物体,公共场所有专人来指挥要听从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

 

   多学点地震知识总是好的,有备无患、交流朋友,在纪念唐山地震三十七年的日子里,为逝去的鲜活的生命祈祷,为活着的人们在对付各项各种的自然灾害来个自我保护,啊呀,说了好多我还没有买到哨子呢!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买呢?反正没有灾难那是最好的,有了灾难提醒朋友们也是提醒自己是没有坏处的,下面我写了一首打酱油诗;

 

地震自救歌

 地震来了不要慌,跑到屋外空地上。

如果逃跑来不及,桌下床底可躲藏。

   浴室灶间空间小,那里安全又可靠。   

 饼干零食小间放,瓶装水源不可少。

 学校公司和商场,不要拥挤不要慌。

 吊灯吊扇广告牌,千万不要下面藏。

 阳台莫去有危险,勇敢跳楼命先丧。

  哨子提前准备好,如有地震可吹哨。 

           应急措施齐备好,有备无患乐陶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