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白居易的长寿和他的诗词流传

标签:
唐诗白居易长寿理想草卖炭翁民生无人知百姓说诗杂谈 |
大诗人白居易的长寿和他的诗词流传
无人知 2011.1.11
健康长寿是每个人十分关心的事情,一个人不仅要看你能够创造多少事业,有多少成就,但是,幸福的指数还要包刮是否健康和长寿。
我们就拿唐朝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来做个例题,白居易他的高寿达到了74岁,拿古代来说这个寿命已经算是比较长的了。
那人们会说他是个大诗人,还当过官,那他是标准的高级别的公务员,他的医疗和劳保是肯定比一般人好的。其实,当官和平民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样的,只是拿著名的人来做个例题。
再说白居易怎样会成为伟大的诗人的,这因为他的一生正气,其实,他也是一生坎坷,还遭到了打击,但是他开朗乐观,晚年就是创作诗词,在很短的几年中写出了四百多首的精品佳作。
还有就是他喜欢活动,喜欢旅游,在洛阳附近的香山寺、尤山门、嵩山、王屋山等处都有他的足迹身影,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体力。还有就是他喜欢多吃素菜,生活比较简朴,荤菜也是吃得比较少,酒也喝得少不贪杯。生活的简单和有节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拿现在人来说他由于这种良好的饮食习惯就是有效地保护了他的心血管系统,不但健康而且长生。
白居易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清晨就起床静坐,然后进行保健活动,他将一年的正月、五月、九月定为“三斋月。有诗为证;“自从九月持斋成,不醉重阳十五年,”
还有就是游览了名山大川,开阔了心胸把在仕途上的失落感都去除了,写诗写文章,把精力、才智都用到了艺术创作中去,仕途被排挤,但是,他的文学艺术的风范却越来越攀登了新的高峰!
白居易从他只有十六岁时就写下了《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词是当时的名篇,白居易在少年时就有了远大的理想,通过对荒原草的赞美、歌颂,诗人歌颂了原上草的无穷的的生命力,其色青翠,其气芳香,并且给它赋予感情,真的是百读不厌,不愧是唐诗的名篇,富于哲理,而且成为现今广泛引用的格言,反映了作者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的精神。
本来监考官还是在笑话他的名字叫“白居易”,当时京城首都是那里会那样容易居住的,就像现在的北京这房价是几万元一平方,那一个考研究生的学生能很容易的居住吗,但是,读了他的诗词,考官也是佩服得没有话说了;“看来要到京城来居住是容易的。”说明当时的监考官还是很廉政的!呵呵呵!
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是个真正的无产阶级,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白居易从一位有远大抱负和理想的有为青年,成长为一个体谅民生,为弱势群体呐喊的伟大的诗人,在于他处在那个历史时期,真正体会到的文化内涵,尽管他的官职不是很大,而且遭到了被贬和排挤,但是,他的文学上的成就是功不可没!
其实,一个人官位的大小在当时也许会有点名声和影响,但是,他对于后世的传承是以他为祖国的文化事业以及对世界的文化事业作出的丰功伟绩,那才是最高尚和最优秀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