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回忆(4)罗宋大餐
(2023-04-18 17:15:27)
标签:
罗宋汤上海饮食老底子 |
分类: 亲友们 |
篇奶奶发给我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的淮海电影院(原先叫巴黎大戏院)西邻有一家淮海西餐厅,读后倍觉亲切,引起了我的回忆。
这家西餐馆我也有印象。原来叫东华西餐馆,是一家R国餐馆,虽说是R国菜,不过与正宗的R国菜已经大不相同了。
R国贵族以模仿法国贵族生活方式为荣,饮食也学习法国。例如鱼子酱就是从法国学来,而法国是从伊朗那里学来的。R国菜贵族的饮食相当讲究,宴会中冷菜就有七八十种,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的小说中多有描写。十月革命以后,R国贵族们流亡世界世各地,到了上海,在20-30年代,就有俄侨在霞飞路(现淮海西路陕西路一带)开了几家正宗的俄式餐馆,据说其菜肴不亚于沙皇时代的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不过以后俄侨大量离开中国,这些餐馆也就变了样,甚至歇业了。
R国地处北方,天气寒冷,所以R国菜油水多,口味重,热量高。烹饪方法以烤、熏、腌为主,甜菜汤,鱼子酱,酸黄瓜,熏红肠,裸麦面包,都是R国人喜欢的食品,伏特加和克瓦斯则是他们喜欢的饮料。喝伏特加,再吃一点鱼子酱和奶酪,是R国人钟爱的饭前小吃,据说伏特加的酒味可以由冲消鱼子酱的腥味,而伏特加酒的烈性也因鱼子酱而减弱,两者相得益彰。
东华西餐馆并非R国人开设,老板是山东人。山东人闯关东,有的闯到了R国海参崴,伯力一带,他们学了一些R国人的烹饪手艺,以后回到东北。9.18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这些人逃难到上海,在霞飞路一带开设俄菜馆,主要对象是中国的中产阶级。“东华”是一家,不远的“宝大”也是一家。
这些东北人的最大功劳就是把R国的甜菜汤改成了罗宋汤,适合了上海人的饮食习惯,使它变成了一道经典的中国菜。罗宋是R国的音译,现在译作OLS。流亡上海的R国人,往往从事地位不高的职业,故而上海人称他们为“羅宋癟三”(“癟三”是上海话乞丐的意思)。以后“羅宋”这个词引伸为劣质品的同义词。一个人如果人品不好,说话不算数,就被人家议论:“这个人很罗宋”。 山东人的西餐与正宗的R国大餐或法国西餐相比,被认为是低一个层次,故而称为罗宋大餐。
尽管如此,罗宋大餐还是受到上海中产阶级的欢迎,既保留了西餐的特色,价格却比R国侨民开的正宗的R国大餐馆,如白俄总会,复兴饭店等,便宜得多。以东华为例,八角钱一客,有土豆沙拉,罗宋汤,炸猪排二块(或炸板鱼),咖啡等,面包尽吃不限量,还有白塔油和果酱。当时的人,不像现在这样下流,会把面包偷偷放在包里,即使尽量吃,至多二片而已。
当然,一分价钱一分货,东华的设施比较简单,门口没有侍应生开门,灯光,座位,服务,都很一般,餐具只有一副,用过以后不更换的,因此有人觉得不习惯。
东华的招牌菜是罗宋汤。罗宋汤从R国的甜菜汤演变而来。甜菜是生产在欧洲的一种根茎类蔬菜,根呈紫红色,汁水很多,放在冷盘里,盘子都会变红,甜菜汤的红色就是由甜菜根而来。R国的甜菜汤是老百姓的日常菜,但据一些去过R国的留学生说,R国的甜菜汤很难吃,不及中国的罗宋汤。我国南方不生产甜菜,只有黑龙江有。甜菜头的味道怪怪的,上海人不喜欢,于是改用番茄。后来梅林公司乘机推出番茄酱,又酸又甜,烧成的罗宋汤很受上海人欢迎,而且普及到全国,现在很多家庭主妇都会做。
陈英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