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日回忆(2)--大饼油条

(2023-04-14 23:43:05)
标签:

大饼

油条

上海

老底子

饮食

分类: 亲友们
旧日回忆(2)--大饼油条        作者    陈英礼
  
家庭经济宽裕以后,大饼、油条、粢饭、豆浆成为泡饭的主流,它们是泡饭的升级版。马路上到处有供应大饼、油条的滩头和小店。我们威海路家附近也有两家,一家在成都路大沽路口,另一家就在弄堂对面,老虎灶和老酒店之间。

大饼店的设备很简单,揉面的工作枱是一块长长的无色木板,用两只高高的板凳架起。还有两只用汽油桶改装的煤球炉子,一个烘烤大饼,另一个用来炸油条。

大饼师傅做好面饼以后,徒手把大饼一个一个地送入火红的炉口,整齐地贴在炉膛上。烘熟以后,师傅用长长的铁钳将大饼一一取出,取出时师傅还要习惯性地用另一只手摸一下,测试大饼熟了没有?不过师傅的早上起来以后,忙于做生意,还没有洗脸洗手。大姑常说大饼不卫生,盖出于此。

做油条的过程要复杂一些。师傅把面团切成一根一根小条,两根小条放在一起,用擀面杖轻压,成为连体。放入油锅后,徒弟用长竹筷不时翻弄,黄熟以后的油条就放在油锅上的铁丝篮中滤油。油锅边上有一些稻草,顾客自己抽一根,把几根刚炸好的油条串起来拿走,不过如果拿得太早,师傅会叫:“让油再滴下子”,因为这锅油是反复利用的,不能浪费。那时候人们可不管什么癌不癌的,活得自在。油条又叫“油炸桧”,传说南宋秦桧夫妇陷害忠臣岳飞,百姓恨之入骨,用面粉做成秦桧夫妇肖形,两人抱成一团,炸而食之。做肖形不方便,日久就演变成为连成一体的两个棍子。成了我们现在吃的油条。

大饼最早出现在西汉,据说汉宣帝刘询幼年流落民间时,卖过大饼。因为北方生产小麦,人们就把麦子磨成粉,与水搅拌一起,统称为饼,放在炉里烘烤的称炉饼,即今之大饼;放在笼里蒸的叫“炊饼”,后来演变为馒头。

大饼有甜有咸,甜大饼咬开来有一层糖酱,小孩子喜甜,很爱吃。咸大饼里面有葱花,外面有许多香喷喷的芝麻。说起芝麻,想起一件事。我们教研组里有一位老先生,上课喜欢发挥。有一次讲原子核裂变时,打了譬方,说“铀裂变好像一块大饼分成几块,放出的中子就是掉下来的芝麻。”如果到此为止,也无不妥。可是这位教授接下去又说了一句,“现在的大饼,芝麻没有过去多了。”当时正是三年大饥荒期间,后来批判这位教授,说他对现状不满。

大饼有各种吃法,可以光吃,也可以夹肉吃。大姑有时把大饼在鸡蛋里浸泡一下,在油里煎,我们也很爱吃。不过最常见的吃法是把油条折成几段夹在大饼里。姑丈经常的早饭就是大饼夹油条,小姑每天买小菜回来,篮子里总有一付大饼油条。

   油条的前身是油撒子,在北方一带至今仍很流行。油撒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是寒食节的食物,称为寒具。在南北朝和唐朝时代,撒子成为王公贵族宴会上的名贵细点。据书载:东晋大司马桓玄酷爱书法,大宴宾客之后,便将书法出示于众。有客人不识相,吃过油撒子的手没有洗干净,就去拿书帖,把书帖脏污。后来桓玄在出示法书之前,要求客人先把手洗净。

以后撒子流入民间,成为大众化食品。北宋苏东坡对油撒子情有独钟,他谪居黄州,后来朝廷重新起用,召其进京。北上途中见路边草棚下挂油煠鬼(即撒子)数枚,即于马上取而食之。路人及同行者无不匿笑,如此鞍马仪从,还要去吃这种东西。实际上,苏东坡相思此物已经十五年了。苏东坡还写了一首诗描述撒子的制作过程。诗曰:“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说的是: 一位女子用纤纤玉手把面团搓成细条,将其绕在臂上数圈,随即放入油锅中炸,待馓子呈黄色,捞出即成。诗中“缠臂金”是一种古代女子喜爱的饰品,用金银带条盘绕而成,缠于臂而增女之容色。苏东坡此处把撒子比喻为“缠臂金”,也颇为生动。这首诗后二句是说,苏东坡晚上睡觉的时候,也要放几个撒子在床边,半夜肚饥时食用,睡觉不小心,把撒子都压扁了。

关于油撒子,苏东坡又在一首《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诗提到。诗中有句曰:“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苏东坡讥讽米黻(芾)父子巧取豪夺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但书帖上有寒具油的油迹,二王书法可能是桓玄遗下之物。

油条虽然好吃,但寒具之油难忍,也是不争的事实。好好的一幅书画,沾上油迹,可谓大煞风景,身价就此降低不少。记得我读初中时,同班同学中有姐弟两人,他们家在成都路上开了一家大饼油条店。有一次我在地上捡到了一本教科书,问是谁丢的书?边上另一位同学回答说:你闻一闻书上的味道就知道了。后来这位女同学参军,当了护士,嫁给了一位师级干部。同学聚会时,不闻寒具之气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