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一篇解读统编》读书笔记——提问策略单元教学
(2020-07-04 14:25:06)分类: 教学相长 |
单元的内容系统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意在让学生自由尝试提出问题,文中未出现批注,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尝试自由练习提出问题。《蝙蝠和雷达》,编者采用批注的形式,以学生的视角,展示了“一位同学”读这篇课文时写下的几处旁批以及读完课文后提出的问题。为学生阅读时提出问题做好示范。同时在学习提示中,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和同学交流。《呼风唤雨的世纪》采用旁批和总批的方式,从学生角度展示了阅读文本后所能提出的问题,继续提供学习样本。很明显地实行由扶到放的教学。《蝴蝶的家》不再出现旁批,不再提供“他人的学习样本”,放手让学生自学。
单元的助学系统
(1)学习任务指示。
(2)小组任务清单。三处清单给我们三个启发:第一,清单有助于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第二,列清单是学习能力之一。第三,关注清单罗列的思维过程。
(3)随文批注。
教学中应认识到:批注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样本;批注示范了多元的思维路径;批注激励学生动手实践。
(4)泡泡提示语和情境对话。让思维可见,让学习看见。
关于策略学习模式的认识
阅读策略的学得,归纳为“252模式”:首先要有样本(教材)与掌握策略的有经验的人(教师),这是前提条件;学习过程要经历“策略提炼——概念理解——方法获取——练习巩固——实战运用”五个环节;整个学习的主要学习行为是“模仿”与“练习”,而这组合,确保策略学得。
关于策略教学的认识
(1)优先鼓励,自由尝试。
(2)示范指导,落在实践。
(3)归纳总结,分类检测。在建构的最后阶段,还可以借助问题学习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结果,向自己提问。通过面相自己的提问,再次推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多种交互作用。
对于教师而言,归纳之后要跟进对学习结果的检测。其一,进行直接检测,让学生复述和梳理关于提问策略的陈述性知识。其二,切换语境检测,例如提供不同类型的文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让其提问,同时比对问题的质量,不断改进提问策略。其三,长效性检测。
关于“课文”的教学指要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提问策略时,可以注重三个关键词。
其一为“自由”,重在鼓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
其二位“合作”,重在体验合作的经验。
其三为“发现”,重在实践中发现规律。
《蝙蝠和雷达》:重在让学生在“示范——模仿”中获得启发。
教材采用随文批注的形式出示问题,问题是针对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产生的时机也不同,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有问题立刻批注,而且读后还要三思后行。
教学中更应该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是否能够多角度思考?是否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提问?是否能够在问题中得到启发等。在意过程而不在意结果,是重点。
《呼风唤雨的世纪》更注重指引学生多方联系、不断探索、持续关注。
本课的问题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既针对文本的表达细节质疑,又注重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提问中携带的“探索精神”作为内核变得更为重要。执教此案时,要让学生更多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解决问题的可操作设想。
《蝴蝶的家》:执教的关键词就是“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