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人单位不把人当人看!

标签:
求职就业就业歧视劳动法找工作难校园 |
分类: 专栏评论 |
中国用人单位不把人当人看!
(文:列国同仁,本文欢迎在标明出处的前提下转载)
无论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门第,这些用人单位不把人当人看,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有人会说,有些中国企业在世界性经济危机面前宁愿采取减薪而非裁员,这一与西方企业井然不同的做法,值得赞赏。但我似乎觉得这更像是一管理哲学的命题,何况这些企业也无非是想节省在危机过罢再招聘、再培训的成本而已。
中国劳动力市场庞大而非博大,企业一方面树起牌坊牢骚于常常无法寻觅到合适的人才,一方面却暗地里藏刀,不把每个求职者或在职者看做活生生的人来对待。
笔者对国外跨国公司和教育机构的HR部门略有了解,特总结以下几点,让我们一起来数落中国用人单位的劣迹吧:
其一,奋斗20年不如有个好爸爸!
中国用人单位的招聘程序透明度差有目共睹,没办法,孔老夫子的“爱有等差”被污化为凡事关系为先,“爱有等差”是指社会网络应根据人们关系的亲疏,来划分远近,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社会网络应由身边的小圈,往天下的大圈,由里向外推导,而每个圈自然有它的纲常伦理和必须遵守的道德清规。在中国社会,没有关系的话,无论办什么事都可谓是举步为艰啊。同样的社会公开招聘,同等资质的求职者,谁有关系谁先上,谁有家室背景谁优先考虑,就算求职者侥幸得以录取,没有点靠山或背景的话,谁都要做好先从小职员做起奋斗20年的准备!难怪“关系(guanxi)”一词已经正式一个汉译的英文字,哪个老外不知道“guanxi”?很多投资中国的跨国公司首先网罗的就是在中国政府部门如鱼得水的那部分“人才”,因为他们知道一个理儿,在讲关系的中国,要想成就点事业,钱和关系一样也离不了。
其二,就业歧视比比皆是!
中国缺水、缺电、缺石油,惟一不缺的就是人!在如今的中国社会,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等等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传闻近年来又出现了个新词,叫血型歧视,不是某个血型的人才再优秀也不会予以考虑,你说这样的企业要不要脸?没有背景的应届生先别哭,一个来自河南的患有乙肝的40岁残疾女子想在异地乃至河南本地找个工作,比你们难,比登天更难!
相比之下,国外上规模上等次的企业界,都在悄然兴起一种风潮,那就是他们都在竭力营造公司是“Equal employer(对所有人公平的招聘者)”的形象,超过90%的全球500强企业都明文规定,无论应聘者或在职者是何等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性倾向和是否残疾等背景,公司均提供等同的就业和晋升机会,当然,不公正的情况在国外很多企业中也存在,但至少他们树起了一个更美更漂亮的牌坊,这样的牌坊在中国还不多见吧?
在国外,专门处理就业歧视的政府机关和社会组织林立,在英国,专门处理就业歧视的“平等委员会”每年为无数在职场中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奔走呼号,不仅为他们向相关用人单位进行抗议,而且一旦上升到诉讼程序,这些机构会免费或少量有报酬地为他们在法庭进行辩护。中国目前也有各式劳动仲裁机构,但成本和门槛较高,中国目前也几乎没有这样中立性的社会机构,中国就业反歧视法已经呼吁多年,但仍旧不见动静,怎能让我们不着急?
其三,劳动法能改变什么?
2008年的新劳动法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用人单位之所以如此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担心自己大限已到,再没有继续剥削廉价劳动力的可能。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劳动法漏洞”的字样,在谷歌里可以得到25万7千个结果,在百度可以查询到8万2千个网页,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央也对劳动法在某些地区的“事与愿违”的效果也大感意外,有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笑脸应对劳动部门和工会的同时,背地里却挑灯研究如何规避法律责任,嘴脸何其无耻!笔者法律专业出身,熟知一个关系民生的社会顽疾,往往是在多部法律、多层法律监管下才能有所成效的,我们撇开劳动法纰漏不谈,一部法律究竟能在多大程度多大范围内起效,我表示怀疑。
其四,不流动怎能有活力?
社会保险将在年内实现全国统筹方案,但一个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则更残酷猛于虎,那就是中国社会职场中普遍存在的层层壁垒。人才无法得以自由流动,水若静态则丧失活力,人若不流动社会经济就不会有朝气。我想很多求职者在找工作的时候,都会被告知要在简历里明示自己的户籍所在地,这样的用意是不言自明的。虽然上海最近已经对连续在上海工作若干年以上的高学历人才打开绿灯,但数量更甚的中低等人才若想要在异地工作,得先做好户籍迁置、买房、子女就学等等的不便。这年头,别说去异地工作了,去异地旅趟游也不容易,光从密密麻麻的收费站里伸出的那支索要钱财的手,都已经让人心惊肉跳的了。
其五,求职者的知情权谁来保护?
笔者有在国外求职的经验,用人单位在收到简历以后,一般都会以邮件的方式告知应聘者他们已收到了你的申请,即使最终你没有被录取,他们也会以邮件的方式告知你最终结果,并会在信中解释他们遴选的标准和理由。可在当今中国,求职者在发送简历之后,往往都是石沉大海,从此杳无音讯,不会有谁告诉你你落败的理由,甚至不会有谁告诉你他们已经收到了你的简历。
应聘和招聘原本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互动的社会形态,最终的取决权虽然在公司,但应聘者也应当享有被保护的知情权,各企业的HR部门啊,你们在百忙之中回复个邮件,无论是寥寥数语,还是自动回复的格式邮件,都会让求职者那颗悬着的心,得到暂时的舒解,何况在无形之中,还会令所有求职者感受到你们公司规范的、理性的、富有人情味的企业文化。
无论是刚刚走出校门六神无主的毕业生们,还是忙于跳槽寻找更好工作平台的老江湖,或者是那些正苦于无晋升机会的在职者们,忍耐吧!坚持吧!
因为黑夜还很漫长,黎明在你们看不到的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