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快要消失的习俗
(2018-09-30 17:59:15)
标签:
宁都 |
分类: 宁都风俗轶事 |
宁都快要消失的习俗
一、岁时习俗
(一)立春
古俗在这天进行“打春”(黎明,县大夫祀芒神毕,用彩线缠竹鞭击土牛)、“送春”(阴阳取县大夫击碎的土牛汲土另做小牛,送进各绅士家)仪式。
现在不论城乡,立春时刻一到,鞭炮声即连天接地,且有人早起贴“迎春接福”喜贴及斗方“春”字,这就是接春。
(二)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以七种生菜(菠菜、芹菜、芋子、芥菜等,但不一定拘泥七种)做成“七种羹”(七冬羹),亲串邻比,互相饷遗。谚称“食过七种羹,聂子赖子做零姓”。
(三)天穿日
农历正月二十日,古俗,妇女作米糕、糖食祀天,称“补天穿”,到了晚上,妇人相戒灭烛早睡,把脂粉丢在地上,叫:“为老鼠嫁女”。
现在,各家各户煮毛芋子、大薯、红薯,剥皮吃,意在剥老鼠皮,以泄恨鼠之情,还有女孩子也在这天穿耳。
(四)春社(社节 社读沙)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称为春社,古俗,社日做社饭以祀田神。民间在这天为前一年社日后亡故者祭祀,俗称为“拦社”。还有农户专门煮“汤”给眝牛赖子食,犒劳他们,有“眝牛赖子梦过社”的谚语。
(五)花朝节
农历二月十五日,俗称百花生日,在这天妇女不动针线、不扫地、不挑水、不出外活动,免伤花神,成年女子常在这天出嫁,不要另外择日子,也有女孩子在这天穿耳。
(六)晒网日、晒谱日
农历六月六日,俗称“石岭鬼晒帽”,民国时定为晒谱日,这天家家翻出陈年老谱、过冬衣物暴晒,可免霉烂、虫蛀。有些姓氏各房在这一天添丁入谱。
(七)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七巧
(八)腊八
腊日,汉代以冬至日后第三个戌日为腊,后定为十月初八日,十二月也称为腊月。
(九)祭灶日 谢灶君
农历腊月廿三日是灶君上天之日,(向天帝陈说人间善恶。旧俗供奉灶君,也称灶神、灶王,于灶头,认为灶君掌握一家祸福。)旧俗在这天用纸马饴糖等送灶君上天,称为“谢灶”,除夕又迎回,称为“迎灶”。
宁都旧时有红纸印成的灶神,即灶君老爷,是一套人马。中间是灶神全衔“本音东厨太乙司命灶君”,两旁书“挑柴童子”、“运水郎君”。还加上一副对联:香饭盛来鹦鹉粒,清茶澄出鹧鸪斑。横批是“太乙宫”三字,上面还个福字。现在有瓷板烧制的灶君,中间是灶神和四个童子,一堆金元宝,上有司命灶君和合家平安、吉祥,下有招财进宝,左右对联是:“烛蕊凝成富贵花,香烟篆就平安字”。祭祀日期有军三民四龟五鳖六之说。
灶君,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为五祀之一,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
灶马,即灶崽,按《酉阳杂俎》云:灶马状如促织(蟋蟀),稍大,脚长,好穴灶旁,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
(十)小年
农历腊月廿五日过小年,赖村、青塘两乡腊月廿四过小年。
二、生产习俗
1、犁耙会
古俗,每年二月十五日,农户醵钱作此会以祀田神。
2、起牛工
每年开始使牛,就是“牛出行”、“起牛工”,要择好日子(如龙日)。这一天给牛披红(于牛角、牛尾并在牛轭上围贴红纸条)后赶牛出门,在田里象征性地犁上几犁,便牵牛回去休息。有的农户还在出门前煮碗“汤”(有肉片或鸡块盖面的粉干或面条)给使牛者吃。
3、播种插秧
农家流传“乙不栽种”谚语,即逢乙日不宜下种子。经过浸泡的稻种撒到秧田里,俗称禾子下泥。第三天头上,要做“禾子三朝”:插几支香、几页草纸(俗称钱纸)。
栽插禾秧俗称莳田。这时节农家作兴“打帮”,彼此相帮着莳。东君家要煮碗汤或抓几只鸡蛋给他吃。帮工的人务必尽心尽力,不管早晚,当天都得按计划莳完田。
莳田忌莳出“禾卵”(直行中出现的岔行)、“棺材禾”(一头大一头小)。虽然看似荒谬,却保持株间、行间距离的整齐划一,便利田间管理,不无意义。
4、除虫
过去农家对农作物虫害大多束手无策,只有祈求和仰仗自然力,随之便衍生出种种灭虫的风俗。
A惊蛰炒虫
B甩禾秧
C四月八
D散禾花纸
E游神
5、食新
古俗,农作物(主要是稻谷、麦、菽)刚收获,农人便用铺上红纸的方盘盛了送往县衙进献。县令包一红包回赠,以示嘉勉,这就是“送新”。
乡间凡新谷登场,都要煮几升新米饭,斫一两斤猪肉合家享用,谓之“尝新”。有些地方在农历八月初一芋子的“生日”里,刨几株芋子做菜,实际也是尝新。
6、做满仓
割罢禾,家境稍宽裕的人家都要做“满仓”,虽不过斫几斤猪肉,喝几碗水酒(谚称:割禾酒,好洗手)。却寄寓了农家辛劳换得粮满仓的喜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