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都快要消失的习俗

(2018-09-30 17:59:15)
标签:

宁都

分类: 宁都风俗轶事

宁都快要消失的习俗

一、岁时习俗

(一)立春

古俗在这天进行“打春”(黎明,县大夫祀芒神毕,用彩线缠竹鞭击土牛)、“送春”(阴阳取县大夫击碎的土牛汲土另做小牛,送进各绅士家)仪式。

现在不论城乡,立春时刻一到,鞭炮声即连天接地,且有人早起贴“迎春接福”喜贴及斗方“春”字,这就是接春。

(二)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以七种生菜(菠菜、芹菜、芋子、芥菜等,但不一定拘泥七种)做成“七种羹”(七冬羹),亲串邻比,互相饷遗。谚称“食过七种羹,聂子赖子做零姓”。

(三)天穿日

农历正月二十日,古俗,妇女作米糕、糖食祀天,称“补天穿”,到了晚上,妇人相戒灭烛早睡,把脂粉丢在地上,叫:“为老鼠嫁女”。

现在,各家各户煮毛芋子、大薯、红薯,剥皮吃,意在剥老鼠皮,以泄恨鼠之情,还有女孩子也在这天穿耳。

(四)春社(社节 社读沙)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称为春社,古俗,社日做社饭以祀田神。民间在这天为前一年社日后亡故者祭祀,俗称为“拦社”。还有农户专门煮“汤”给眝牛赖子食,犒劳他们,有“眝牛赖子梦过社”的谚语。

(五)花朝节

农历二月十五日,俗称百花生日,在这天妇女不动针线、不扫地、不挑水、不出外活动,免伤花神,成年女子常在这天出嫁,不要另外择日子,也有女孩子在这天穿耳。

(六)晒网日、晒谱日

农历六月六日,俗称“石岭鬼晒帽”,民国时定为晒谱日,这天家家翻出陈年老谱、过冬衣物暴晒,可免霉烂、虫蛀。有些姓氏各房在这一天添丁入谱。

(七)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七巧

(八)腊八  喝腊粥

腊日,汉代以冬至日后第三个戌日为腊,后定为十月初八日,十二月也称为腊月。

(九)祭灶日 谢灶君

农历腊月廿三日是灶君上天之日,(向天帝陈说人间善恶。旧俗供奉灶君,也称灶神、灶王,于灶头,认为灶君掌握一家祸福。)旧俗在这天用纸马饴糖等送灶君上天,称为“谢灶”,除夕又迎回,称为“迎灶”。

宁都旧时有红纸印成的灶神,即灶君老爷,是一套人马。中间是灶神全衔“本音东厨太乙司命灶君”,两旁书“挑柴童子”、“运水郎君”。还加上一副对联:香饭盛来鹦鹉粒,清茶澄出鹧鸪斑。横批是“太乙宫”三字,上面还个福字。现在有瓷板烧制的灶君,中间是灶神和四个童子,一堆金元宝,上有司命灶君和合家平安、吉祥,下有招财进宝,左右对联是:“烛蕊凝成富贵花,香烟篆就平安字”。祭祀日期有军三民四龟五鳖六之说。

灶君,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为五祀之一,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

灶马,即灶崽,按《酉阳杂俎》云:灶马状如促织(蟋蟀),稍大,脚长,好穴灶旁,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

(十)小年

农历腊月廿五日过小年,赖村、青塘两乡腊月廿四过小年。

 

二、生产习俗

1、犁耙会

古俗,每年二月十五日,农户醵钱作此会以祀田神。

2、起牛工

每年开始使牛,就是“牛出行”、“起牛工”,要择好日子(如龙日)。这一天给牛披红(于牛角、牛尾并在牛轭上围贴红纸条)后赶牛出门,在田里象征性地犁上几犁,便牵牛回去休息。有的农户还在出门前煮碗“汤”(有肉片或鸡块盖面的粉干或面条)给使牛者吃。

3、播种插秧

农家流传“乙不栽种”谚语,即逢乙日不宜下种子。经过浸泡的稻种撒到秧田里,俗称禾子下泥。第三天头上,要做“禾子三朝”:插几支香、几页草纸(俗称钱纸)。

栽插禾秧俗称莳田。这时节农家作兴“打帮”,彼此相帮着莳。东君家要煮碗汤或抓几只鸡蛋给他吃。帮工的人务必尽心尽力,不管早晚,当天都得按计划莳完田。

莳田忌莳出“禾卵”(直行中出现的岔行)、“棺材禾”(一头大一头小)。虽然看似荒谬,却保持株间、行间距离的整齐划一,便利田间管理,不无意义。

4、除虫

过去农家对农作物虫害大多束手无策,只有祈求和仰仗自然力,随之便衍生出种种灭虫的风俗。

A惊蛰炒虫  每年惊蛰日,农人早起在田间撒些石灰;早饭后,家家炒豆子、炒番薯片、爆米花,寓意炒死农作物害虫。

B甩禾秧  三月插秧前,拔一把最先载榜的秧苗,连泥巴一起甩向自家墙壁上或屋檐下以避禾虫。

C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为传统“送毛娘”的日子,这天,农户家家门上贴上红纸签条, 上书“四月八,大吉昌,文王发军送毛娘;毛娘送到深山去,风吹雨打一扫光”。或是“四月八,毛虫杀,西风吹,永不发”。

D散禾花纸  端午日,将血钱纸挂在禾苗、果树上,祈求神灵灭虫。

E游神  遇虫害时,有的地方抬出“仙太娘娘”(俗称禾苗仙)金身,到屋场、田塅巡游。称之为让仙太察看虫情。有的地方则让全村村民斋戒,到庙里敬神,祈求害虫远走它方;同时叫青年们扎好草龙,到田塅去穿巡,口念“龙灯出塅游,害虫别处走;灯龙到处游,年年保丰收”等词。巡完将草龙齐集福主庙前放火烧掉,并念:“龙灯花纸钱,害虫上西天。”

5、食新

古俗,农作物(主要是稻谷、麦、菽)刚收获,农人便用铺上红纸的方盘盛了送往县衙进献。县令包一红包回赠,以示嘉勉,这就是“送新”。

乡间凡新谷登场,都要煮几升新米饭,斫一两斤猪肉合家享用,谓之“尝新”。有些地方在农历八月初一芋子的“生日”里,刨几株芋子做菜,实际也是尝新。

6、做满仓

割罢禾,家境稍宽裕的人家都要做“满仓”,虽不过斫几斤猪肉,喝几碗水酒(谚称:割禾酒,好洗手)。却寄寓了农家辛劳换得粮满仓的喜悦心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