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绍兴的陶堰

(2023-07-05 10:25:50)
标签:

文化

绍兴陶堰

 

绍兴,名人荟萃,除了王羲之、陆游外,还拥有治水英雄大禹、越王勾践、革命志士秋瑾、学界泰斗蔡元培、文化巨匠鲁迅一大批名人

王羲之和他的《兰亭集序》,是分不开的。晋代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正值三月初三,春光正好,大书法家王羲之做东,召集群贤老少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祈福消灾,顺便就着大好河山,饮上几杯佳酿,对上几句诗文,美哉!乐哉!临末了,王羲之借着醉意为集会的诗文作序,便有了传世的书法名篇《兰亭集序》

    嵇康和他的《广陵散》也是分不开的。嵇康(公元224-263年,一作公元223-262),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 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广陵散》的来历:《晋书》记载,此曲乃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而《太平广记》里更有一则神鬼传奇,说的是嵇康好琴,游会稽夜宿于今日之陶堰

,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公元263年,嵇康为司马昭所害。临死前,嵇康俱不伤感,唯叹惋:"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广陵是扬州的古地名之一,公元前319年,楚国在邗城基础上修筑城池,取名广陵。秦设广陵县,及至汉代,广陵得交通之便,盐铜之利,有“富甲东南”之盛誉,“歌吹沸天”之繁华。

 

“散”是乐曲的体裁,与“操”“引”“吟”同义。《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魏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至魏、晋时期已逐渐成形定稿。曾一度流轶,后在明代宫廷中发现,被重新整理,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

 

古琴曲《广陵散》出自一则历史故事。

 

战国时代,中原韩国(今河南郑州一带)的大臣严遂与国相侠累生仇,严遂受到迫害,流亡在外,伺机复仇。在市井中遇到义士聂政,聂政是个草根人物,因为躲避仇人,混迹屠夫之列。严遂便与聂政暗中交往,以深情厚谊相待,并相托复仇之事,但聂政家有高堂老母和姐姐,故未敢承诺严遂之托。

 

过了很久,聂政母亲去世,姐姐也早已出嫁。他守孝期满,为了报答严遂的嘱托,聂政只身潜入韩国行刺侠累,同时刺中韩哀侯等几十人,然后自己挖出眼珠,割腹挑肠,当场死去。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为父报仇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正因为有陶堰的地气支撑,嵇康方将《广陵散》弹得出神入化!

笔者、新疆音乐家协会资深会员,酷爱此曲。全本共四十三段,分为《开指》一段,《小序》一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窃以为有过冗长,略嫌繁复,故重作节本,分为《开指》一段,《小序》一段,《大序》一段,《正声》十五段,《后序》三段,共二十一段。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尤其是他对琴及琴曲的嗜好,为后人留下了种种迷人的传说。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无不尽接陶堰的地气!

《广陵散》是因嵇康而""起来的。但所谓"于今绝矣"则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临刑时的愤激之语。由于具有"谱简腔繁"特点的记谱法,嵇康所奏《广陵散》在节奏上的处理无法标于谱面流传后世,让人徒呼无奈也!但是,悠悠陶堰地气,正蔚然光大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