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序言及目录
(2009-06-27 17:56:40)
标签:
杂谈 |
序:永远的班主任
我要感谢李镇西老师,因为他让我成为他的新著《做最好的班主任》的第一个读者;我还要感谢李镇西老师,因为他信任我,让我为他的新作写序。其实我自认为我写序是不适宜的,但我们是朋友,不能推辞。
“序”是可以不要题目的,但我常常为许多班主任动人的事迹所感动,我想到用“永远的班主任”这个题目,借此表达我对所有班主任朋友们的敬意。
李镇西老师是很多班主任都熟悉的,很多班主任老师读过他的书,或者听过他的报告,这里,我没有必要述说他的爱心育人、教育民主、教育责任等等动人的教育故事。对这些特有的李镇西教育精神的描述,在这里没有必要重复了。我只说我读了眼前这本《做最好的班主任》以后的一些想法。
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教育还需要智慧。李老师的教育智慧是从哪里来的,读了这本书我在思考。以往我读过李老师的一些书,我常常为他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教育设计、教育艺术所打动,例如她性学习所要教育的“特别礼物”,例如他创意编写的“班级史册”……所有这些,都是李老师教育智慧的表现。为什么李老师有这些教育智慧,这些教育智慧是从哪里来的?我认为最主要、最根本的来自他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李镇西爱学生、爱教育事业,他以融入学生当中为快乐,他以从事教育劳动为幸福。当他做着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他的内在积极性便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的心理潜能被激发出来,他的教育才能便很好的发挥出来。而当他的工作取得成就以后,当他得到学生们的爱戴以后,享受着学生们给予的关爱,体验着教育劳动的幸福,并从中受到莫大的鼓舞,而这些又激励这他个人那个进一步发挥他的智慧,如此往复,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李老师的教育智慧来自他的教育实践。这与上面所说的爱心是一致的。上面所说他对学生、对事业的爱,必然表现与他的教育实践,他爱教育实践,他爱自己的事业,爱班主任的教育实践。于是,教育实践成为了他教育智慧的又一个源泉。获得教育智慧需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但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未必就能长智慧。获得教育智慧还应但直接实践,学习理论不能代替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领悟。他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富于实践性、理论性于开拓的科学事业。他愿意永远做一个班主任。多年来他从自己的班主任实践中学习,也从他人的教育实践中学习,这样他对班主任工作更加娴熟,也更加理性化、艺术化,教育智慧也得到更好的发挥。
优秀班主任之所以优秀,其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热爱事业,坚持实践。魏书生老师做了校长、做了书记,还是要当两个班的班主任,即使做了教育局局长还要兼做班主任。任小艾老师说,她开始工作时,每当“看到人家班主任给学生组织活动,快快乐乐的,心里就羡慕不得不得了。我感到一个教师如果不当班主任,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老师。”有一天,她“实在憋不住了,去找教导主任请战:要求当班主任”。李镇西老师做了多少年的班主任都没有做够,似乎对班主任有“瘾”,他到城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任副校长,一去就对校长说:“请给我一个班,让我做班主任。”于是他做副校长的同时,还担任班主任。现在他在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做校长了,还担任了三班的副班主任。对他来说,即使做个副的也好。这样的事列很多。我的一位年轻的班主任朋友,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出色,先后仅做过四年的班主任,就被评委区里优秀班主任。后来学校没有让他继续当班主任,只教数学,开始他也认了。但过了两年,他还是要求做班主任。这些班主任的执著精神,能不令人敬佩吗?做班主任似乎成为他们的“嗜好”,都希望永远做班主任。因为做班主任与学生生活在一起感到快乐,又充实感、成就感。当然,各个优秀的班主任的班主任的教育境界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有一个共同:他们都爱学生、爱事业,都有一种执著精神,都希望永远做班主任。
李镇西老师提出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这与班主任专业化的精神是一致的。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追逐自己设定的目标,快乐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班主任和班主任专业化,是班主任自我发展目标,也是班主任自我持续努力的过程。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某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实现了,都是永远的追求。永远的班主任需要永远地学习。李镇西老是拿到博士学位以后,仍然继续当班主任,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坚持每天写随笔。社会不断前进,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不断发展,永远的班主任,需要永远地学习。
学习李镇西老师这本书,收获多多,上面讲的只是一些感想。当然,书中的某些提法,也是可以在思考、再推敲的。
(作者为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源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