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杨眉书评:那个在照顾认知症妈妈过程中创造奇迹的人

(2021-02-08 12:32:09)
标签:

转载

                                                                                           ——《给妈妈,当妈妈》读后感    

        在陪伴照护妈妈的过程中,晓娅为这个世界贡献出了一种给患有认知症的妈妈当妈妈的范式,不仅如此,还创造了帮认知症妈妈解决未完成事的奇迹。与此同时,晓娅还给我们示范了一种超有意义和质量的人生,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晚年同样充满无限的可能和希望。谢谢晓娅的贡献,由衷感谢!

                                          [转载]杨眉书评:那个在照顾认知症妈妈过程中创造奇迹的人

陆晓娅老师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人,不论做什么都是创意无限。在给妈妈当妈妈的过程中,晓娅老师同样有很多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创造性发现:为了让妈妈有安全感,把整钱换成零钱;为了避免妈妈临时找不着钱而产生不安全感,在家里某个地方预先藏上钱;为了不让因为疾病而变得敏感脆弱的妈妈受惊吓,在护理过程中如何“轻慢”(轻轻地、慢慢地)地对待妈妈;为了帮助妈妈保持残存的洗漱力发明出的特殊刷牙示范法……,晓娅照顾妈妈的过程中所有这些用心摸索出的方法,应该都对认知症患者的家属有启发和帮助吧。


然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还不在这里,而在于晓娅竭尽全力要帮患有认知症的妈妈解决未完成事,这件看似完全不可能的事,却因为晓娅的顽强努力而得以部分完成!这有阿姨在完全坠入认知症的黑暗之前,从原来的独来独往到主动与人打招呼为证,也有院里老邻居们发自内心的感叹“现在你妈妈和以前不一样了,见人就会笑,真好真好”为证,更有阿姨笑容满面地对他人说:“欢迎你到我家来玩啊”的邀请为证。


阿姨由于童年创伤经历的缘故,心里的某一角固着为一个“被冰冻的小女孩”。阿姨的童年“经历让她不相信自己是被人爱的,也没有能力去表达对他人的爱,整个人是紧张不安的”,有这样的前提,再加上独立要强的性格和成绩斐然的工作经历,可以想见,被认知症偷袭的阿姨最初需要花多么大的精力才能够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甚至恐惧?而原本不曾也不敢亲近妈妈的晓娅,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介入了妈妈的生活。


从最初接受妈妈的失能,到放弃改变妈妈的愿望,再到适应妈妈的失能和千方百计在现状中“提高妈妈哪怕一点点幸福感”;从要改变与妈妈原先的“弱联结关系,到决心“在妈妈人生之路的最后一段,能让她感觉到被爱”;从决定像容器一样接纳妈妈的伤痛、愤怒和委屈,到最终把那个壁垒森严的冰女孩融化为一个能够放心坦然地“见人就会笑”的老老太太。


就这样,晓娅照顾失智症妈妈的目标不断自动升级,在弟弟妹妹弟媳和保姆与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让阿姨在极大的躯体局限中有了大多数认知症患者无法拥有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更重要的是,从始至终被浓浓的关爱所环绕。虽然阿姨丧失了表达的能力,但从阿姨病程中期开始与人主动交往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阿姨与自己父母与童年的和解,所以阿姨才有开始有能量去回应世界以微笑。


晓娅究竟是怎么做到这点的?要知道,由于当年爸爸妈妈驻外工作性质的缘故,晓娅一岁多就被送到外婆家,五岁左右开始一个人在北京上幼儿园、上小学,加之当年知识分子干部家庭大多都有的“亲情失血症”,晓娅这个“没有感受到多少母爱的人”又是如何做到不仅仅是护理,更用爱和温暖去融化阿姨,把那个被冰冻的小女孩变成一个敢于、勇于、乐于与人主动交往的阿姨?而晓娅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认识了妈妈,不仅帮助妈妈解决了部分未完成事,更重要的是改善了与妈妈联接的质量,从而不仅成功避免了给自己留下新的未完成事,而且在照顾妈妈的过程中为我们贡献了这本具有极大操作性和思想性的著作。


我见过不止一个个案,在父母去世后陷入长久的抑郁中无法自拔。他们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父母都因为时代的原因患有“亲情缺血症”,因而他们平时与父母的关系都比较疏远。父母年迈体衰后只把照顾父母当做不得不尽的义务,充满怨气和不甘地尽责,却不曾把给父母养老送终当作了解父母、家史以及与父母及其过往和解的宝贵机会,更不曾想过要把照顾父母当作自己“修炼、修行”的成长机会。结果是送走父母后,他们自己却遭遇了新的未完成事——后悔未曾抓住了解父母、与父母和解并最终与自己和解的机会。然后陷入新一轮的自怨自艾甚至痛苦忧郁中。  


如果说照顾普通衰老病重的父母已经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我们中国才会有“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那么,照顾认知症患者父母的难处,一定是几倍甚至几十倍吧。可是晓娅,不仅在手足、保姆和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妥妥地照顾好了妈妈,部分解冻了妈妈被冰封的心,使妈妈最终平静而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而且晓娅在“背起、抱起、扛起妈妈”之时,还给学生开设了两门非常有创意和思想深度的课程“影像中的生死学”与“自助旅行与自我成长”,成为北师大和首师大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还在继续其它公益项目的同时,在阿姨所在的养老院做了一个备受欢迎的“潜伏”志愿者。不仅如此,这段时间内晓娅还环游世界,出版发表了两本高质量的著作和很多活色生香同时又发人深省的文章,同时还每天在朋友圈发表或者转载非常高质量的文章,晓娅活出了几倍于他人的超高质量的晚年。


读晓娅这本书的人一定很好奇晓娅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我也一直在想,除了我们都能够看到的晓娅所特有的对妈妈的爱及其探索力、创造力、开放、富有弹性和懂得运筹学、优选法以及她与手足间的默契配合之外,她照顾认知症妈妈的经历中还有没有普通人群可以借鉴的、可以推而广之的被复制的经验?


我想我找到了答案,概况起来可以是:不懈求知、不断思考与学以致用。

晓娅的求知热情和能力是罕见的,在知道妈妈得的是认知症之后,晓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了解有关认知症的知识,然后结合阿姨的情况进行思考与质疑,最终一点点摸索出最适合阿姨的照顾方法。而学以致用,则是晓娅得以在照顾阿姨的过程中升华和成长,而不是沮丧甚至绝望的最关键因素。


晓娅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而凡是真正学通了心理学的人都是能够首先将其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从而改善自己和身边人生活质量的人。学心理学的人和所有人一样,都会遇到艰难困苦、生老病死这样的问题。不一样的是,面临重大问题时,通常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否认问题,继而就会被痛苦、绝望、不甘等情绪所裹挟而行动不能。而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人则会比较迅速地接受现实,并很快投入到问题解决的环节中。如此就节约了很多的能量,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消极情绪对自己心情与斗志的腐蚀。所以,在发现妈妈得了认知症之后,晓娅能够迅速说服自己:不仅看作是命运,更看作是使命,更更看作是学习成长、修炼修行的机会。


心理治疗的另外一个重大发现是: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平时更是危难之时的非常重要的疗效因子,晓娅是一个情深义重的人(13岁时为了陪伴因为家庭问题而不得不下乡的好朋友也去插队),这让她拥有一个极为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仅如此,在妈妈确诊之后,晓娅又加入了认知症患者的家属微信群,从而让自己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少走弯路、多走捷径,还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支持与力量。


晓娅有幸,受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可是,并非只有接受过专业心理学训练的人才能够帮到家中的认知症患者,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或充分利用网上的各种课程资源去补上相关的知识,更何况现在有关心理学的书籍也越来越多。晓娅的经历告诉我们,心理学知识(注:我这里所谈的“心理学知识”包括:自我认识与自我心理保健的部分,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的部分,认知症的部分和时间的高效利用等部分)是照顾认知症患者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维护家属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力量。而说到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以缓解个人压力和相互支持与激励,则更是容易模仿和学习的,只要,只要我们愿意。


在陪伴照护妈妈的过程中,晓娅给这个世界贡献出了一种给患有认知症的妈妈当妈妈的范式,不仅如此,还创造了帮认知症妈妈解决未完成事的奇迹。与此同时,晓娅还给我们示范了一种超有意义和质量的人生,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晚年同样充满无限的可能和希望。

谢谢晓娅的贡献,由衷感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