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申报书
(2017-11-06 16:32:33)
标签:
历史文化生活 |
分类: 杂说教育 |
对本校开展传承项目的简要说明(800字左右)
田头中心学校位于岳西县钟奇灵秀、幽深秀丽的四望山脚下,依山傍水,交通便利。我校现占地面积11868平方米,校舍面积(不含宿舍)1834㎡,运动场地面积3000㎡,校图书室现有图书8050册,计算机26台,学校基础设施良好,拥有II类标准的物理、化学、科学实验室,有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及专用器材和200米标准跑道运动场。
近几年来,我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办学质量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为贯彻落实“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战略,我校积极行动,开展岳西高腔进校园活动,在学习、传承传统高腔曲目基础上,组织教师自创高腔曲目《喜盈门》、《红色岳西绿色梦》、《从严治党*精准脱贫》等,由岳西高腔传承中心和田头高腔剧社老师教唱,取得了良好的传承效果。
高腔进校园成效显著:2013年在安庆市校园文艺节目展演中荣获三等奖;2016年参与安庆市春节——“春满桃园”节目演出;2017年获得安庆市戏剧进校园“演出奖;2017年在首届全国青少年戏剧嘉年华活动中荣获“最佳创作奖”。多次在县、乡文化下乡,高腔进社区活动中演出,田头中心学校自开展高腔进校园活动以来,受到媒体岳西新闻网、安庆日报、中国工人报、中华论坛、人民网等广泛关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学校先后被评为“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岳西县教育工会先进集体”、“岳西县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岳西县先进基层团组织”、“田头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为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实现“生态立县,文化兴县”目标,保护好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西高腔,促进岳西高腔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进一步挖掘校本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利用非遗——岳西高腔国家级传承人蒋小送和岳西高腔传承中心、田头高腔剧社的优势资源,大力弘扬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并拓宽学生学习艺术空间,创建特色文化校园,让地方经典文化在我乡、校发扬光大,从而实现高腔名乡战略,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和内涵。
从田头乡、学校实际出发,通过合作交流和课程活动等系列教育专题传承“非遗”的研究,并把它与特色学校创建融合,实现“一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建造乡民、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将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
本校传承该项目的优势与条件,取得的成果描述(1000字左右)
优势与条件
1、有近200年传唱岳西高腔的传统,现成立有田头、柳畈、泥潭、方边四个班社。
2、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戏灯、舞狮、唱高腔等民间艺术通过艺人言传身教,为传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近些年在岳西县“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政策下,民间高腔艺人多次到市、县参加各种演出不下数十次,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声誉度。
3、现有非遗岳西高腔国家级传承人——蒋小送,高腔剧社成立后,由蒋小送言传身教已有二代弟子、三代弟子数十人。
4、田头乡政府以“打造高腔名乡”为文化兴乡战略,高度重视岳西高腔非遗文化传承,由学校牵头研究制订了五年发展规划,取得了阶段性成绩并得到了岳西县高腔传承中心和安庆市文化部门认可。
一文化活动有阵地
乡镇文化中心是引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文化站配有专职工作人员,有宣传栏、报刊杂志、阅览室、文体器材等,文化活动场所500多平方米;常年开设健身、图书借阅、技能培训、戏曲演唱等服务项目,免费向群众开放,做到活动有阵地,阵地有活动。同时,中学和辅导小学配有音乐教室、专业教师。
二艺术演出有队伍
为确保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田头乡组建了农民高腔艺术团,汇聚了8村各路艺术人才,形成了一支才艺全面的文化队伍。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锤炼演员表演才能,提高艺术水平。重点培养像蒋东奇、蒋潇情、蒋毅、蒋刘艳、徐杨涛等这样既具有文化才艺,又热心文化建设的农民艺术家和学生传承人。
三群众业余有活动
田头乡、学校将文化工作经费纳入传承文化预算,对重大的、临时组织的大型文化活动采取实报实支,保证开展文化活动不差钱。每年春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日,田头乡都会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传承效果
A、我校特色创建开展以来,自编节目《喜盈门》在2014年安庆市“同铸复兴路 共圆中国梦”校园文艺展演中荣获三等奖;
B、学生高腔兴趣小组多次随田头剧社进社区演出或送戏下乡,参加岳西县2016年春节全国十大最美乡村水畈村片区汇演,获得群众高度好评;
C、我校学生蒋刘艳在田头乡2015年元旦“高腔竞唱”中获得个人第一名,并得到高腔传承中心老师重要点评;
D、自编高腔《红色岳西绿色梦》多次为来我校参观访问的兄弟学校汇报演出,得到客人高度好评,并成功选送上安庆电视台2016年“我要上春晚”栏目;
E、三年来,自开始高腔进校园活动以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突出成果,田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已申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文化教育传习基地”,接受省非遗中心的验收考核,于2016年6月正式获准通过。
F、我校着力特色创建,组织人力编写校本教材《高腔嘹亮》,在师生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初稿(样书)已成,正等待审核、编印。
G、为深入持久有续开展高腔传承,推进高腔进校园活动,我校积极申报安庆市市级课题——《开展“非遗”传承教育与特色学校创建的融合策略探究》,成功开题。
本校传承该项目的目标、计划、策略和措施等(1500字左右)
传承该项目的目标
1、了解地方文化遗产,培养热爱家乡情感。通过宣讲、走访、调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的相关知识,掌握岳西高腔等非物质文化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习文化遗产知识,掌握文化传承技能。通过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初步具备学习、宣传、传承岳西高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
3、探索学生社团模式,形成校园传承特点。通过开展各项学生社团活动,探索研究校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和活动序列,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特色学校创建之间的关系。
4、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开发校本教材课程。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研活动,培养一批有研究能力的教育工作者,逐步开发,完善具有地方文化和校本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使我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活动、科研等工作基础扎实,条件充分,成果明显。
传承该项目的计划
1、不同学段不同传承。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成长中传承。小学低年级:让学生了解非遗知识为主;小学中高年级:了解非遗知识,参与传统曲目学习、演唱(也可适当练习新创作曲目);初中阶段:了解非遗知识,了解并掌握非遗传承的方法、技能和技巧,学习传承传统曲目,参与练唱新曲目,适当参与各种形式的演出或展示活动。
2、探索社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策略。采取学校教师讲解和民间剧社专业艺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利用每周的音乐课或活动课时间宣讲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历史文化价值等相关知识;民间艺人或志愿者走进校园指导各项目技能;学生社团走出学校调查研究、进社区等演出或展演。
3、探究网络型社团活动模式。学生社团走出校园,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架。通过教师组织,家长参与,专家指导的形式,学生走访调查、撰写报告、记录不同的文化。由学生社团带动家长、由家长带动社会,全方位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4、研究科学化社团活动,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开展,将促进教师的学习提高:教师加强专题自学,提高非物质文化专业理论知识;聘请专家艺人开办各项目专题讲座,拓宽教师视野,提高专业素养;派遣教师专业跟岗实习,掌握提高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技能;组织相关教师总结提炼,撰写专题论文和活动研究报告,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经验和模式,形成固化的科研成果;逐步形成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的校本课程,培养一批专业师资力量。
5、寻找最大化的文化活动宣传、成果展示途径的学校教育效应。活动成果可以通过校园报刊广播及社会各类广泛媒体宣传、学生手抄报、实物作品展览、现场技能比赛、学生社团参加社会专业团体活动等形式展示。
传承该项目的策略和措施
策略
1、加强音乐课程和教材的研究,充分发挥我校资源优势,拓宽学生学习空间。让非遗传承与特色学校创建做到学生知晓率100%,开课率100%,参与率100%。
2、建设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具有较高艺术教育水平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勇于改革艺术教学结构、模式、方法、手段,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切实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3、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社会的经常性的丰富多采的艺术活动。学习传承传统曲目,参与练唱新曲目,适当参与各种形式的演出或展示活动。
措施
1、 学校高度重视,领导积极支持,成立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有能力完成任务。
2、本课题的研究已得到上级相关部门和专业剧社的大力支持。
本科研课题后援单位
岳西县高腔传承中心、田头乡高腔剧社。
与后援单位的合作方式:
在文化部门和县传承中心和田头高腔剧社等单位的指导下开展相关活动;聘请各专家培训学校教师理论和技能;学校派遣教师到各单位跟岗观摩学习;邀请各专业单位在学校举办各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组织社团学生参加各协会组织的文化艺术展和技能比赛;
3、课题组有足额的研究经费支持,按计划专款专用。本课题研究所需的音像资料、学习书籍、专业工具、办公用品、制作材料等相关保障;聘请专家的必要经费保障;组织活动的基本费用保障;科研人员的激励评奖费用保障。
4、做好学校、社会和家长等方面的协调,加大宣传力度,全力打造我校非遗传承与特色学校创建的成果,让我校成为非遗传承的窗口学校,树立乡村学校文化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