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早盘攻略:3000点心理影响大于实际压力(06.30)

(2009-06-30 08:57:57)
标签:

股票

证券

央企整合

美股

纽约商品交易所

分类: 早盘布局

      昨天我们早盘的观点是:周一国内消息面多空交织,美股震荡整理。周一大盘走势,我们认为虽然市场做多力量的结构出现一定变化,从三大权重银行股的一枝独秀到二线蓝筹的此起彼伏,但是蓝筹股已经成功接过做多大旗这一趋势仍然没有结束,市场中短期继续震荡攀升的格局也没有改变,今天以震荡上行为主。

      大盘实际走势验证了我们的观点:周一A股市场再创反弹新高。煤炭、地产板块高歌猛进,水泥、金融、酿酒紧随其后,市场“二八”格局弱化,二线蓝筹全线崛起。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2975.31点,上涨1.61%,成交1384亿;深证成指报11605.5点,上涨1.69%,成交704.3亿。两市成交量同比大幅放大,共成交2088.3亿。

      从盘面上看:银行、保险、地产、电力、煤炭、有色、石化轮番上涨,对大盘推近至3000点关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日,涨幅居前的为二线地产、二线电力、港口、水泥、铁路运输、白酒等,跌幅居前的为生物医药、医药、出版、黄金、矿业等。两市共有12家股票涨停,无一家股票跌停,上涨家数与下跌家数比基本为3:2。有393家个股涨幅超过大盘涨幅,占当日开市家数的26.75%。ETF50上涨了2.40%。从上述数据和个股表现看,当日市场依旧是指数行情,个股与板块补涨依旧是目前市场的主要特征。

从财经新闻来看:6月29日下午14:30,新华网、国资委网站共同举办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在线访谈。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李容融表示:为什么要说积极推动重组?因为时间有限,整个全球在往前走,我们中国的经济走的也很快,如果你错过了这个机遇,再去抓就没了,所以作为重组兼并来说,现在是好时候,配置好了,将来前景很好。李荣融指出,央企上市公司的分红比例比一般上市公司基本都高十个百分点,但是做的还不够。李荣融说,他的主要想法还是鼓励央企的上市公司多进行现金分红,目的是提高投资者的信心。从李融荣的话中可以看出,央企整合的步伐将加快,以尽快实现2008年初制定的央企整合目标,可以预计,央企整合会给市场带来新的炒作题材。

      从外围市场看:周一,随基金经理为使上半年粉饰帐目而买进股票,美股周一强劲攀升。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了90.99点,至8529.38点,涨幅为1.08%;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了5.84点,至1844.06点,涨幅为0.32%,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8.33点,至927.23点,涨幅为0.91%。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2.33美元,收于每桶71.49美元。伦敦北海布伦特8月份交货的原油期货价格上涨2.07美元,收于每桶70.99美元。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黄金期货价格29日每盎司微跌0.30美元,收于940.70美元。因原油期货价格上涨,能源股带领美道指反弹,美股上涨,对A股影响有限。

      随着指数逐渐逼近三千点,市场关于整数关口是否有压力的讨论力度开始逐步加大。我们认为,其实3000点的得失并不像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更多的只是心理上的影响,好比指数跌破6000点后,每次回落到5000、4000、3000、2000点附近总有人认为整数关口有支撑,每次却都是以破位而告终。现在的市场形式也是类似的,又一次从2000点附近走到了3000点附近,从热点和量能的情况看,市场的多头趋势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3000点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压力。短期来看,在沪指突破3000点之前,市场多头趋势暂无改变的可能

      周一大盘价涨量增,指标股依旧是推动大盘上涨的动力。本周大盘将可能走出“前高后低”的态势,新股发行周期为T+4,也就是说本周四参与新股申购资金解冻,主力利用时间差一举突破去年维稳行情时的高点,造成资金被冻结的投资者踏空的感觉,随后在申购资金解冻后再度拉高股指,将筹码抛给这部分资金。周二国内消息面中性偏多,美股小幅反弹。周二大盘走势,我们认为市场仍将维持原有的多头趋势逐步震荡上行。从未来事件驱动的投资机会来看,中报业绩预增预盈和中报送转股是两类最值得关注事件,随着中报披露期的临近,他们也将迎来机会爆发的高峰期。本周交易所将发布中报业绩预约披露时间表,请关注本栏目最新提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