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市杂谈:编号HD90假币事件引发的联想

(2009-01-08 15:00:15)
标签:

股票

上市公司造假

虚假信息

分类: 股市杂谈

近日,我们注意到一些媒体相继报道,发现“HD90”编号的百元面值假人民币;网上也流传“HD90”编号的百元面值假人民币“紧急提醒”,在公众中造成一定恐慌情绪。食品有假的,洗发水也有假的,人民币有假也不是初次听闻了。“你还有什么是假的呀”——电影《不见不散》里,徐帆和葛优奋力拥吻,松开嘴后,徐帆含着对方脱落的假牙,幽怨地说。假牙、假话、假失明、假大款,葛优几乎从头伪劣到脚。
    如果上市公司造假?那么对于资本市场的危害将是巨大的!上市公司为什么要铤而走险造假?据我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获取股价波动的收益。股票市场利用内幕信息,虚假信息恶炒股票牟取暴利的行为昭然若揭。吸货时通过虚增费用,虚减收入等方法虚减利润,出货时又采取虚增收入,该计提不计提或少计提等多种手段虚增利润,用虚假会计信息引诱广大投资者上当受骗。
      只要能够圈到钱,千方百计再融资:配股、增发、可转换债券等一拥而上。企业上市之后要想从证券市场再融资,就必须保持一定的赢利水平来达到净资产收益率等相关要求。显然不少公司靠自身主营业务的正常经营是达不到融资条件的,为了过关,便使出浑身解数做假账,编制虚假会计报表,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几千万、几亿元现金的流入成了上市公司可以炫耀的资本。大股东可以一毛不拔,坐享其成,即使要拔也不拔自己的。
      为了扭亏、摘帽。上市公司戴上ST、PT帽子就意味着公司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等诸多方面存在许多重大问题。就需要扭亏,就需摘帽,以减轻政府和公司的压力,并进而再度圈钱。但扭亏不是说行就行的,除了需要好的外部环境和好的机遇外,更需要公司自身素质的真正提高,但这一点谈何容易。时间紧、任务重,搞突击重组,虚假重组,剥离不良资产和负债,注入“优质资产”,利用关联交易,搞债务重组等种种虚增利润、虚减亏损的行为便酝育而生,摘帽的目的便达到了。
     欺诈上市。公司上市通过发行股票可在一夜之间获得数以亿计的资金,这些资金无论是用作企业发展、企业脱困还是闲置不用,对企业而言是多多益善。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年的发展公司上市的供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上市公司这块牌子依旧是稀有资源。在法律法规对企业上市有着严格规定的前提下,为达上市目的,不少企业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造假批文、假帐单,虚假编造公司上市前三年的财务报表,隐瞒重大事项,漏记利润支出,漏记债务,提前确认收入和伪造银行对帐单等等种种造假行为便纷至沓来,形成了对企业资产、利润、负债的虚构。
   究其成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来说,早期公司造假上市可以说是同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股市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让最有限的资源向最有效的企业流动。股市提款机的作用被过分放大之后,上市公司的掌门人谁不会急功近利地来尽快刮分这块市场呢?种种弄虚作假、欺诈掠夺的行为也就得以盛行。
    其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也是公司造假的又一重要原因。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审核机构和完善、科学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企业领导人的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就易造成企业领导为达目的、添政绩、谋私利,而施压公司会计部门,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造假者的机会收益远远大于败露成本是敢于造假的另一重要原因。证券市场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存在着对信息的巨大需求,证券市场也是一个高额利润角逐的市场,面对额利润的诱惑,如果造假者败露所受到的惩罚与其既得利益相比行微不足道之时,造假者就敢于铤而走险,弄虚作假。
    上市公司造假,会计师事务所的同流合污客观上对上市公司造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主要承担的任务有:为公司证券发行与上市出具审计报告,为上市公司中期或年度报告出具审计报告,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科目、会计报表等做常年会计查账验证工作。可以说,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是最了解的,但为了赚钱,无视法律的存在,故意出具虚实假审计报告、验资报告,为造假起了助推作用。从已公布的上市公司造假行为来看,上市公司造假并不存在多少高明之处,对有着多年从业经历的会计师们来说应不难辨明真假,东窗事发之后如果仅用“过失行为”一词来为自己推卸,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在资本市场让我们学会了遮掩。用最美丽的面具掩去最丑陋的本质!资本市场与国家经济的联系最为紧密,而且资本市场往往集中了最为精华的企业,如果出现上市公司涉及造假的情况,不仅会大大打击投资者对该上市公司的信心,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将具有极大的危害。因此,对于“造假”,我们必须严惩不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