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谈Touch Mouse的五个技术模型

标签:
解放区触控it |
鼠标界的新革命
触控技术自iPhone问世起始发生革命,短短四年里,当触控革命带来的衍生物数不胜数时,PC领域却始终不能成为革命的“解放区”,不过Touch Mouse鼠标的现身改变了这些。在Touch Mouse面前,枯燥的Click已不再是鼠标的操作主流,取而代之的是新奇、便利、华丽的多点触控,全新的AR技术带来了不同手指的配合即可完美实现平滑、缩放、切换、前进、后退等常用操作的效果,在使用了这个小玩意后我们甚至会希望它可以同电视机、电子书、手机、MID等设备配对使用,出色触控感使其异常诱人,使用者同设备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进。这种给PC用户带来“平板”操控感的鼠标势必树立起鼠标领域的全新风向标。
研发Touch Mouse这种多点触控外设的构思产生于08年,微软剑桥研究院、微软雷德蒙研究院以及微软硬件应用科学事业部是同时意图发掘这个构思的先驱者。经历无数次的研讨、实验和论证后,这款以Mouse 2.0(鼠标二代)为名的Touch
Mouse应然而生,而五个基于不同原理、造型迥异的原始技术模型也随之浮出水面,接下来我们将一一介绍,大家猜猜哪个最终进化成了Touch Mouse呢?
充满神秘的技术模型
FTIR Mouse
这是基于受抑全内反射(FTIR)技术的模型,简要说来它是利用一块完全容纳红外线的亚克力板作为主体,在正常状态下红外线将完全被限制在该主体中,而当手指触摸主体表面时红外线则会被反射出主体,进而则被特殊仪器检测并做出反应。这种设计技术模型简便易行,但却存在一些先天缺陷:亚克力板是如滑梯一般的拱形,尽管在外形上看似符合传统鼠标的握感,但实际上,因为陡曲线或凸起轮廓会打破整个内部反射,从未操作者在使用时的误操作会变得频繁,导致人体工学效果不佳;此外用于红外敏感的装置也会受阳光和其他外部红外光源的影响。
http://s14/middle/5d9e7e85g77f693d4eaed&690Mouse的五个技术模型" TITLE="怪谈Touch
FTIR Mouse
Orb Mouse
如果说FTIR Mouse是用反射出的光来感应触控操作,那么Orb Mouse则正好相反,它是通过感应因手指挡住而反射回鼠标内的光来实现的。从外形上来说,这个圆咕隆咚的家伙的确很讨喜,当手指在球面触摸操作时,反射回的光线会被检测并立刻做出触控反应,这种体验的活跃传感互动区要大于FTIR Mouse,所以人的整个爪子都能被感应在其中。不过Orb Mouse也存在一些麻烦的技术问题,其对外部光源的影响也十分敏感,且感应器捕捉到的用户触点的反射红外线图像的对比度也更低,不过总体来说,这是个功能较多的技术模型,可塑性不错。
http://s11/middle/5d9e7e85g77f693d9804a&690Mouse的五个技术模型" TITLE="怪谈Touch
Orb Mouse
Cap Mouse
与前两者的光感应原理不同,Cap Mouse是一块不折不扣的“电容疙瘩”,这个和传统鼠标长的很像的家伙压根就是个电容传感块,它包括一个真正的多点触控传感器,能够同时跟踪用户的所有手指在鼠标表面上的位置。而它的触控方式不止于此,其底座还包含一个常规的鼠标传感器和单个鼠标按钮,通过在指尖使力即可操作。电容设计不会收到光的影响而且节能效果突出,但它的分辨率却比光感应原理的两种技术模型逊色不少,对于追求高精度的用户会成为一种遗憾,不顾总体来说,面面俱到是对Cap Mouse较贴切的评价。
http://s5/middle/5d9e7e85g77f693dc7db4&690Mouse的五个技术模型" TITLE="怪谈Touch
Cap Mouse
Side Mouse
这个技术模型的原理又和前面几种大相径庭,“Side”一词的修饰非常贴切:它居然是靠鼠标周围桌面区域感应来进行互动!简单的说,使用者触摸鼠标不会产生感应,而对鼠标周围桌面的不同操作则被感应出不同的效果,当然它的基本原理还是光感应。Side Mouse能够在桌面上创造一个多点触控区,在这个区域内的敲击、拉伸、回缩等操作将实现不同的操作,笔者认为这个是所有方案中最酷的,因为手指在桌子上跳舞要比在鼠标上来的潇洒。不过要说起它的缺点嘛,老生常谈的灯光干扰及耗电较高还是难以克服,而且还有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手小的用户何以多点触控?而手大的用户会不会经常出现“不灵”的情况呢?
http://s16/middle/5d9e7e85g77f693de18ff&690Mouse的五个技术模型" TITLE="怪谈Touch
Side Mouse
Arty Mouse
五款技术模型中外观最特别的一个,Arty Mouse从它的主体部分会伸出两个“大眼睛”而通过拇指、食指的移动进行触控,而腕部动作也会出现一定效果,其实它是对Side Mouse的改良设计,而这种设计极大保证了鼠标在两点触控操作时的高度分辨率。不过它的缺点也相当明显:那就是,需要多点触控的时候该怎么办捏?
http://s7/middle/5d9e7e85g77f693df90a6&690Mouse的五个技术模型" TITLE="怪谈Touch
Arty Mouse
五种技术模型各有特色,最终哪一款会成为Touch Mouse的选择呢?从笔者的介绍以及模型外观可以得出答案:Cap Mouse。这不仅是因为Cap Mouse有着类似传统鼠标的经典外形,而且它电容式的互动方式使得人机交互过渡的非常自然,加上体积和供电上的优势,最终它被作为Mouse2.0的最终技术原理,怎么样,大家猜对了吗?
结语
看了Touch Mouse出生的过程,笔者最深的感受是:这五种模型就像五根手指,在经历一次次对比验证后终于合拢成为Touch Mouse而重拳出击,Touch Mouse的新特性吹响了鼠标领域变革的先锋号,我们大可期待这个新时代能够来的更快一些,而对于那些犹豫要不要进入新时代的朋友,除了真实的产品体验外,用网络在线体验全新的触控感觉(http://touchmouse.ms-hardware.com/)也可以帮你做出清晰地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