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公路车变速系统可以提高骑行速度,节省体能。
要正确使用公路车变速系统应避免“顶牛”和“踏空”。
顶牛和踏空是前辈自创的名词。
顶牛:用力很大,不能使车子获得较高的速度。极限状态是上坡或顶风时,踩踏力量与坡路或风力的反作用力完全平衡,自行车不能前进,力量完全消耗在顶牛状态之中。
踏空:自行车具有较高的行驶速度,用力踩踏,不能提高车速。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大下坡车速较快的情况下。踏空很好理解,骑行中发生这种情况,车友们都会处理。踏空骑行状态不做重点讨论。
下面根据骑行经验重点谈一下如何避免‘顶牛’。
我自己在最初三年骑行公路车的时间里认为:在平路的骑行中使用大的变速比才能锻炼腿部力量,获得较高的骑行速度,只有上坡才需要使用较低的变速比,能够骑上去。因此,在平路骑行中,多数情况下使用较大的变速比(前面用大盘,后面塔轮用最小或第二小轮),这时自行车的行驶状态有一部分处于顶牛之中。只有在上坡时才调整到较小的变速比。长时间如此骑行的结果是,膝盖、腿部肌肉长期处于较大的受力状态,却对骑行速度的提高没有什么益处,同时加大了个别塔轮的磨损,降低了传动系统的使用寿命。那套传动系统仅使用了2年8个月就报废了。
看到个别车友,几乎总是使用较重的变速比(前面用大盘,后面塔伦用最小或第二小轮),在上坡时都不变速。其结果与我前两年的状况很相似。
为了避免顶牛,应采用高踏频和比较合适的变速比。踏频和变速比多少合适呢?下面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为了叙述上的方便,以某套件10个塔轮变速系统为例。设定牙盘(轮盘)编号为1和2(1在内侧,2在外侧),塔轮上的10个飞轮编号为1、2、…9、0(1在内侧,0在外侧)。那么,20个变速比分别用11、12、….20…29表示。此套件牙盘1为39齿,牙盘2为52齿,塔轮1至0分别为23、21、19、17、16、15、14、13、12、11齿。,牙盘塔轮编号11的变速比为39/23等于1.70….。
变速比为牙盘(轮盘)齿数除以塔轮齿数。
牙盘塔轮编号11代表小牙盘带动塔轮上内侧第一个大轮,20代表大牙盘带动塔轮上外侧第一个小轮,其他以此类推….。
变速比中值为(4.82+1.7)/2=3.26。我认为为了避免顶牛,常人骑行平路时采用变速比中值一定范围内比较合适。比如采用变速比3.0---3.55所对应的牙盘塔轮编号18、24、19、25、26、10。即:用大牙盘带动第四、五、六、塔轮(从内侧计数)或用小牙盘带动第八、九、十塔轮。可以根据个人体能状况,选择合适的变速比。
通常可以采用60-80的踏频,为了提高骑行速度节省体能,应该提高踏频80-100。踏频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会有踏空产生,如果穿锁鞋,可以避免踏空产生。
骑行中尽量保持踏频稳定。遇到上坡、下坡、顶风、顺风,可以调整变速比使踏频稳定。这样骑行速度较快,也比较节省体能。
在上面的表格中有的变速比相等,有的非常接近。因此,在骑行中相同或相近变速比可以变换不同的牙盘塔轮传动,提高了传动系统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
在路上见到有的车友只使用较重的变速比,较低的踏频。结果是有部分力在顶牛状态中消失。另外大牙盘和两个小塔轮磨损的非常严重,其他齿磨损的较轻。如此骑行还不如买一台场地自行车,再安上一个闸。如此骑行变速系统的功能几乎没有发挥出来,这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如何使用变速系统总结如下:
骑平路,大带中;
上下坡,及时变;
踏频稳,省体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