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泉相见
典出:《左传·隐公元年》:“……(颖考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遂为母子如初。”意思是说:颖考叔为解郑庄公“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那既出之言而又追悔莫及的窘态,建言献策让庄公开挖隧道,在深及地泉的隧道里与母后相见,这既不损作为国君一言九鼎金口之尊严,又解决了庄公思母亲之苦。
故事梗概
《左传》开篇记载的第一件事情是:春秋隐公元年,周代郑国的第二个君主郑武公娶了申侯之女姜为妻,后世称为武姜。武公与武姜生有二子——庄公寤生(倒逆着生出来的)和共叔段(姓姬名段,后逃到了一个叫共邑地方,故称其共叔段)。庄公倒逆生出惊吓了他的母后,是故,武姜日后对其颇为反感而偏爱其弟共叔。庄公即位后,答应了母后为其弟请求的京地为封邑。而共叔段却仗着武姜的偏爱,压根儿就没把庄公放在眼里。他在京地不断扩充着自己的势力范围,修治城郭,聚合民众,集合军队,大造兵器。庄公闻此叹息道:“多行不义必自毙!”非但如此,共叔还摆开阵势想要偷袭郑庄公的都城,武姜还准备好了里应外合为其打开城门。庄公得报共叔偷袭,即命子封率车二百乘前去讨伐,共叔段落荒而逃至鄢城,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最后逃到了共邑。庄公打败共叔后一气之下,把武姜流放到颍城,并发誓:“不到黄泉,再也不想见(母后)了。”但不久以后,庄公却对自己的誓言又生悔意。
这时,一个叫颍考叔(为颍城守疆官吏,颍季之子,子承父业,后为郑国大夫)的人洞悉了庄公的心思,借口献美食拜谒庄公,庄公留他吃饭并赐肉,而“考叔舍肉”,从饭食里挑出肉放在一边。庄公纳闷了,颍考叔故作感叹:“每当我在外吃饭,只要有好吃的都要带一些回去给母亲吃,但她却从来没尝过您所赐的美食,请允许我带回去给我老娘吃吧。”
庄公听后长叹一声:“唉,你还有母亲可以孝敬,可我却想孝顺也没办法了啊!”叔考故意问其故,庄公如实相告了原委并后悔不已。考叔灵机一动说:“这不难啊,如果能挖个隧道掘地深达泉水,不就能在隧道里相见了吗?谁又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的呢?”于是庄公就按考叔所说,掘地挖隧道与母亲相见了。庄公作为一诸侯国君,既难追既出之言又了却了骨肉亲情的相思之苦,此为大孝也!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诗经》是这样评价庄公的孝心的。这便是“黄泉相见”典故的由来。
“黄泉相见”的典故讲述的是郑庄公为自己鲁莽而不逊出言追悔不已,颍考叔及时献计以解庄公思母之苦,殷殷骨肉亲情、拳拳孝心可歌可泣,这也符合儒家一贯倡导的“百善孝为先”伦理纲常。“黄泉相见”原来是指庄公孝心的延续,后来不知何时及为何演绎为:死后再相见,活着这辈子不再或不能相见了,这已无从考证了。
中学课文《郑伯克段于鄢》为《左传》首篇,不仅有一个“克”字首开春秋笔法,更是成语典故的集散地:“多行不义必自毙”、“考叔舍肉”、“黄泉相见”,而惟有“黄泉相见”在后世发生了词义的转变,究其原因,我想是后世人把庄公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和颍考叔建议“阙地及泉,隧而相见”搞混了,可见,黄泉相见本意是褒扬郑庄公孝道的。

那么,地下之泉为何又谓黄泉呢?上古人认为天地玄黄,而泉在地下,所以就称为黄泉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先民满眼望去是不尽的黄土,所以先民把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也称为:黄帝。满目望不尽的黄土,使先民认为土下的泉水也应该是黄颜色的,是谓黄泉了。“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连荀子的《劝学》也如是说。
至于那个“食舍肉”的“颍考叔”,究竟是“颍考叔”还是“颍叔考”?博友“待知名写家”也有此疑问,我及尽所地能查阅了一些资料,开始也以为按照前后文“共叔段”、“瑕叔盈”等,认为“颍叔考”比较合理:是否是以“颍”地为姓,而“考”与“段”、“盈”一样为其名,先秦在人名中“叔”、“父”字是否有长者老者之意?立此存疑。后来再查了一些资料,发现还是应该称其为“颍叔考”为妥,至少现存于河南许昌市襄城县的颍考叔祠堂墓冢的匾额是个例证。
颍考叔是否像后人所说靠“食舍肉”赢得郑庄公的厚爱而一举成名?否也!其实颍考叔在任颍谷封人是还把单季作物改成双季,深受颍人爱戴;自幼习武,熟读兵书,还是军事专家;公元前712年,郑庄公以颍考叔为帅、子都为副帅,发兵伐许,考叔勇猛无比,杀死了许国战将许貅[xiū
猛兽,勇猛],许国将破,子都却为争夺战果发暗箭射死考叔,一代英豪颍考叔最后却是被子都“暗箭伤人”,实在惋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