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1:金阙鄙蓬莱,玉楼耻昆阆

标签:
晋祠云起视觉杂谈旅游 |
分类: 云起视觉 |

初冬,游晋祠。(文字来自网络)
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唐太宗曾对于晋祠的建筑及夜景,作了诗意的描写:“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珠树。”
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雨花寺
雨花寺,位于晋祠公园的西北角,还没有进真正的晋祠。寺院看起来就像一个小四合院,是上个世纪80年代文物部门根据史料记载所建的恢复性建筑。但可别小看了这座小庙,寺里大殿供奉的是燃灯佛,那可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师傅,传说释迦牟尼曾以五茎莲花供养燃灯佛,而被预言将在九十一劫后成佛。堂堂佛祖都只能委屈居于偏殿,可见庙小佛大。话说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起兵之前曾来此寺烧香许愿,果然得了天下。而最广为传颂的是,唐高祖李渊曾任太原留守,隋朝末年,眼见天下大乱,有人劝他起兵,李渊开始不肯,后其子李世民到雨花寺烧香许愿,抽签得神示随父誓师起兵,最终坐得皇位,成就了大唐盛世。
水镜台,点击了解详情。
周柏长在一个偏僻、安静的角落。相传,这棵柏树为周初所植。18米长的周柏向南倾斜生长,像一条横卧的巨龙。因此,周柏有“卧龙柏”之美誉。树干粗壮,得几人才能合抱。树皮厚实、皲裂,犹如一身鳞甲。树干的一面已经腐烂,被今人填上了水泥。
明傅山曾立石上书:“晋源之柏第一章”。无疑,周柏是晋祠的根。周柏不仅是晋祠三千年历史的见证,也是晋祠三千年连绵不绝的庇护神。宋欧阳修曾感叹道:“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右下角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祠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急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晋祠对越牌坊简称对越坊,位于太原晋祠金人台正西,立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久治无效。后来在吕祖庙前得一签,签上写有“添砖加瓦”四个字,它的含义是只有在祠内增加些建筑,才能消灾免难。高应元在晋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等应有尽有,唯独缺少牌坊,故决定建造一座牌坊。高应元想,将来牌坊落成后,殿、台、坊组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定会收到消灾的效果。高应元原计划建造一座简单的小牌坊,没想到在破土动工的第二天,他母亲的病就好了,因而改建成大牌坊。牌坊落成后,命名“对越”,由高应元执笔,气势颇为磅礴,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这座“对越坊”,造型优美,结构壮丽,雕刻精细。“对越”的
“对”,意为报答;“越”,即扬,意为宣扬。“对越”两字合起来,意为“报答宣扬祖先功德”,在此处意为“宣扬母德高尚”。母德高尚在这里有双关语之意,指唐叔虞之母邑姜也行,说高应元之母亦可。
水镜台规模壮观,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演戏时为前台,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