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镇位于社旗县西部,处在社旗、南阳、方城交界之地。东距县城13公里,西距南阳市30公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交通便利,经济繁荣。
桥头镇古名金鸡屯、桥子头,秦代称村,唐宋称店,清代称镇,原属南阳管辖。
清代以前,桥头地域的教育主要依靠私塾。老师被称为先生或夫子,每年可从每生得到束脩一斗麦子。启蒙教材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油盐杂字,启蒙后教材为“五经”
与“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清后期,桥头地域开始出现数所免费的义学。
光绪二十四(1898)年,在百日维新中,康有为梁启超倡导废私塾设立洋学堂的教育,全国兴起办洋学堂(国立学校)的高潮。借此春风,桥头镇诞生了宛东第一所新式学校——宛九区第一小学,亦名南阳县正源小学堂。
校址在现今桥头街南祖师庙,校长杨六少(原建国后桥头小学教务长杨福元老师的祖父),宋虎臣任教务长。有教职工10余人,设有六个教学班。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修身、地理、历史,教师由县区行政部门选派,他们各有专长,学识渊博。待遇由政府部门筹集,每位教师每年发放1至2石粮食(600——1200),前期称呼教师为“夫子”。它历时39
年,后期由宋虎臣任校长。
民国1932年年前后,国民政府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由教育局发放,学生免交学杂费。课程方面,新增了公民课、常识课、音乐、美术、体育课。
1937年秋,南阳县正源小学更名为南阳县旭新小学堂。后改为为南阳县旭新中心小学,校长由郭俊如担任,校址由祖师庙迁到刘家号院。号院为校本部,有6个教学班。设一、二、三年级。号院东的局院属分部,有四个教学班,设四、五、六年级,两院共有学生二百多人。课程依旧,教师增至30余人,教师除工资收入外,区里还发一部分粮食。
当时,号院的围墙外刷鞋着“学校重地,禁止喧哗”的大幅标语。学生统一着灰蓝色服装,饭后,值班师生持白红相间的木棒站岗。学生进校门要行礼,见教师要问好。社会上无任何闲杂人员进出校园。
1944年春,日寇入侵,宛东沦陷,学校停办。
1948年,南阳解放,学校复课,学校由号院、局院迁到了桥头镇山陕庙。校名更改为“桥头区完全小学”,成立有“完全小学剧团”排练有许多进步节目,到农村演出。张紫霖为校长。当时有10个教学班,教师20余人,课程开设有国语、算术、地理、历史、音乐、体育。
1949年秋,李炳辉任桥头完小校长。1951年,隋庆云任桥头完小校长,校址在桥头街北山陕庙。当时有教学班12个,学生400多人,开设课程有语文、算术、体育、美术、地理、历史、音乐。不几年,学校改名为桥头小学。
1955年,校长为张维三。班级仍是12个。
……
桥头镇初中学始建于1956年,校名为“南阳县第十初级中学”,校长余广安。1958年更名为“南阳县第七初级中学”。
1962年,改为桥头小学。1964年后,桥头辖区办起桥头(校址在陶庄、赵庄)、张营、吴氏营三所农业中学。1968年,农中停办。
1965年,原赊旗镇、青台区、桥头区、陌陂区、太和区、饶良区组成社旗县,学校也归为社旗县属初中。1969年,初中改为高中,校名为“社旗县第六高级中学”。其后更名为“桥头高中”。李富义、周祥鼎、刘清尧先后任校长。同时,全公社各大队办起18所戴帽初中。1978年秋,在姚营村建起“桥头五七高中”。
1981年,除吴氏营联中外,其他戴帽初中停办。
1981年,桥头高中改名为社旗县第七高级中学。
1982年秋,高中停办,改为“桥头镇第一初级中学”。
1983年,“五七高中”停办,改为桥头镇第二初级中学。
1987年,吴氏营联中停办,开始集资办桥头镇第三初级中学。
1989年,桥头镇第二初级中学停办。
20世纪80-90年代,桥头中学与小学都依上级命令进行集资办学,改善了办学条件,同时,也造成了学校欠债。教师工资方面,从1993年到2002年,先是乡统筹,后是县统筹,因经济困难,工资拖欠严重,直至今天也没能解决。
教育领导机构方面,建国前后,学校由县乡直接领导,1969年,成立教育革命领导小组。1975年改为教办室,王国信、吴付成、鲁国增先后担任主任。2003年,撤销教办室,成立桥头中心校,校长为王平,负责全镇的小学工作。两所中学仍归县教体局垂直领导。
……
(未完)
资料提供:宋万杰、孙焕宇、杜雨村、郑全仁、宋长荣、杨长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