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辩论反方】听话的学生未必是好学生

(2013-05-07 10:35:19)
标签:

听话的

未必是

好学生

演讲稿

辩论稿

校园

分类: 演讲辩论[发言]

【辩论反方】听话的学生未必是好学生

 

记得小时候,妈妈常对我说:小孩子要“听话”,听话才是乖孩子;上学后,老师也这样说:好学生要“听话”。于是乎,“听话”便成了每一个学生的座右铭,而我们也就此成了“听话”的“机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是旁人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

“听话”,是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群体心态。孔子就曾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说,统治者应该使民众按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不应让民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的,封建统治者只需“听话”的奴隶,按照他们意志去做的奴仆。而在此传统意识的多年熏陶下,我们也乐于“听”别人的“话”,因为“听话”的人不用担心会闯下什么祸。

难怪文坛巨匠巴金曾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已习惯了‘明哲保身’;习惯了做‘听话’的机器;习惯了做录音机,录下什么就放什么。”

从此,我们变得懒了,懒得动脑筋,懒得用自己的思想说话。因为我们所要做的,别人已经安排好,我们只要“听话”就足够了。殊不知,正是这种“听话”使我们缺乏创新精神。但不创新,社会还能进步,人类还能前进吗?

曾有人概括中国学生的三大特点,其中一个就是“听话”。杨振宁教授就讲过这么一个例子:

中国的一位留学生,考入美国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门下,并取得预考博士第一名。但此后他却坐等导师给他出课题,一等就是好久,结果最终被导师拒绝接收为徒。

也许,这位留学生会很惊讶:我不是很“听话”,可是,这种“听话”人家并不欣赏,因为这种“听话”正是缺乏主动性、缺乏自我研究发展精神的表现。

但我们中的一些人,却喜欢“听话”的人。他们一遇到违背自己意愿的人,不是大声斥骂,就是躲得远远的。然而,不管他们如何厌恶,如何驱赶,“不听话”的人还是有的。

人类历史上曾有许多被斥为“不听话”的异端分子,但正是他们促使社会向前发展。如果不是哥白尼的“不听话”,也许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执迷地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如果不是达尔文的“不听话”,也许我们还会以为是神、是上帝创造了我们。

但话又得说回来,如果什么话都不听,也是大错特错的。有的人阳奉阴违,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手法,把方针、政策抛到九霄云外,胡作非为,他们必将落得个头破血流的下场。(符定伟)

【评点】

反方辩手则站在现代人的角度,视“听话”为过时的社会准则。他借孔子与巴金两位名人的论断,指出“听话”的阶级性与落后性。接着,他又以杨振宁教授讲述的故事抨击“听话”对我国学生的思想侵蚀及其地域限制性。至此,我们便可明白,在现今社会,“听话”是创新精神的“杀手”,它扼制了人类的进步。接下来,反方辩手用两个假设句证明“不听话”的历史功绩。最后,他不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出特殊的“话”必须听的重要性。这使全文立论严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