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
(2012-03-22 16:04:46)
标签: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古诗欣赏教育皓月空明 |
分类: 精品欣赏[鉴赏] |
辛弃疾①《菩萨蛮②·书江西造口③壁》赏析
【原文】
郁孤台④下清江水⑤,中间多少行人⑥泪。西北望长安⑦,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⑧,山深闻鹧鸪⑨。
【译文】
郁孤台下日夜奔腾的大江啊,有多少难民的泪水在江中流淌!抬头北望沦陷的古都汴京开封,可惜无数山峦把我的视线阻挡。
青山哪能阻止滔滔江流,江水终究汹涌奔向东方。江边的黄昏我正在忧愁,又听到鹧鸪哀怨地啼唱。
【解释】
①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少时曾聚众参加抗金义军,一生力主抗金,遭到投降派排斥,长期任职闲居江西上饶一带。②菩萨蛮:词牌名。③造口: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南六十里。赣江由此流入波阳湖。④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内。⑤清江:赣江和袁江合流处称清江。⑥行人:在外奔波的人。这里指金兵南侵时逃难的人。⑦长安:即今西安市,汉唐时的京城。这里借指北宋国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⑧正愁余:我正在发愁。余,我。⑨鹧鸪:鸟名。叫声像是“行不得也哥哥”。
【赏析】
辛弃疾的时代,金兵入侵,中原沦亡,朝廷南迁。这引起诗人无限感慨。这首词写诗人登台望远,忧国忧民,表现出对沦亡国土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表达了作者不能实现驱敌救国理想的苦闷。开头两句写逃亡难民,泪洒江中,满腹哀怨,一腔悲痛。接着写诗人企望着沦陷的国土而被青山阻隔,更觉沉痛。五六句是全词的重点,暗喻人民抗金斗争的坚定意志是苟且偷安的主和派阻挡不了的,也流露出诗人收复失地、驱逐敌人的强烈愿望及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末尾以鹧鸪的叫声,写出自己内心的哀愁,十分贴切。诗中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感染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