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5/middle/5d9ca2d8taa9735796824&690
应县位于山西省北部,恒山、雁门之北,因雁门、龙首二山南北相应故名。地居桑干河中游,大同盆地南端。据《明史·地理志》载:应县明时为应州,属大同府辖,“西有小石口巡检司,东南有胡峪口巡检司,南有茹越口巡检司。又有北楼、大石等口,路通繁峙县。”。其地势南高北低,而山势则相反。应县东北部为龙首山,山势较缓,主要山峰在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而南部山地属恒山系,则山势陡立,主要山峰在二千米以上,长城就是依应县南部山脉的北山坡而设防的。
长城在应县境内的基本走向为:由东安峪向东北方向经茹越口、小石口、大石口至北楼口。从北楼口,经康峪、徐峪,向东北出应县境,入浑源县黄沙口地界。长城在应县境内长约一百一十七华里,共残存黄土夯筑墩台六十九座。长城入应县界后至马兰口,没有筑墙痕迹,有十五座残存的夯土墩台。马兰口关今仍有应县通往繁峙县的人行小路。关口处略存夯土墙残迹。由马兰口经瓦窑沟村、赵老沟村至茹越口段,只见有残存夯土墩台,未见筑墙。《万历应州志》州境图上,在茹越口东画有茹越山,可知此关因山而得名。茹越口为雁门十八隘口之一。应州古城(今应县城)在茹越口北偏西约四十华里。应州古城为唐乾符年间(公元874年至879年)大同节度使李国昌废金城县旧城后始筑。经诸朝修建,元朝时,应州古城已发展为挺立于北疆的一座重镇。元末,应州古城日趋冷落荒凉。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应州知州陈立诚,以旧城西北多旷地,遂就东、南城墙改筑今城,城周围五里八十五步,设门三座。
http://s13/middle/5d9ca2d8taa973631bc5c&690
http://s12/middle/5d9ca2d8taa9739834c6b&690
http://s16/middle/5d9ca2d8taa973d66d11f&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