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2022-04-06 11:24:37)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燕山山人

南大梁的火炕洞是山人起的名,源于家住黄土坡的好友杨立新的介绍。为了区别山南面的老虎洞和“藏兵洞”,于是把山北面的一个有灶台有石砌平台的山洞称为火炕洞

南大梁一仗,我抗日守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设有上下两道战壕,武器装备远远不如日本鬼子的精良。日本鬼子占领坨里后,对坨里高线站的高线资料,地形图进行了反复研究后,为了更好的利用高线,不被我守军破坏,才没有贸然进攻。鬼子是从北车营,三福村,河东过大石河东庄子一侧,翻山经我村大北沟,西南坡,绕过我守军的薄弱环节,趁着夜色偷偷摸上去的,断了我守军的后路,南大梁的二站上有个山洞,是当时我守军的休息场所,山洞里现在还有用石头砌成的土炕,灶台。我守军被赶下二站,很多战士都是从南大梁二站上跳下来摔死的。听老人们讲,南大梁的脚下到处都是我守军的尸体。包括四名用自己腰带悬梁的战士。全军覆没战斗非常惨烈。后我爷爷想方设法,通知了在华兴家死亡战士家属,将遗骨接回。其余那三名战士的尸体掩埋在何处我就不知道了。战斗结束后一段时间里;有很多的村民到南大梁的脚下翻找战利品,我村的范之贵就捡到一把手枪,拿到市场去买,后被人发现差点背兴(惹火上身)。杨立新原文。

山人走过三条栈,觉得“二站”是否应为二栈,就是悬崖下面还有一层小平台,可以行人,类似于人工开凿的栈道。

202243日,燕山山人、山川、般若、杨立新四人在老杨带领下终于进入火炕洞。找洞过程一波三折,更增添了户外乐趣。

本来在获悉火炕洞是阴面,而且是上次山人到了崖根向东横切的路上会遇到一处崖壁褶皱处,竖着一道向上的深沟向上攀爬。我们以为很容易,于是山人、山川、般若齐聚南大梁下,开始探洞。顺着景区路到了最高的观景台后,舍去右侧正路,顺着观景台向南的小路一直到南大梁悬崖之下,然后顺着崖根向左(东)横切。这里的路,长期户外的能走,初入户外的还是走景区路为好。山人在前,山川居中,般若收队,走到一处深沟,横切路阻断,上去几米,崖壁陡峭,无法攀爬;下降几米,是幽深的悬崖,不可攀越。进退维谷,山川和杨立新联系,他指示,退后几十米,然后找路下降20米,到下层盘道,继续往前,绕过深沟,随后上行,遇到塌方处,小心翻越,继续往上,攀爬几十米,然后再顺路寻找,有时洞在旁边也不好找。

于是我们三人按照指示,很快下降20米后,就发现下面的横切路,比上面崖根的横切路还好走。山人向左,他俩向右分头寻找。山人绕过深沟,越过塌方,就到了几乎垂直的崖壁。正好是两侧崖壁的褶皱处,折成一个陡直的沟槽,越往上越陡峭,开始碎石沙土,再往上只好攀爬崖壁,上面有一块巨石拦路,右侧有一个拇指粗的荆条可利用,但左侧没有石棱踩登。山人判断,即使上去下来也很困难,于是在拦路石下止步,顺原路下来,然后向左沿着小路一直到了东侧断崖之下,下面就是上次走过的小路,看来从这里下去能汇合,从这里攀崖上去能到南大梁。

搜索无果,只好原路回撤,但是把小路走通也是意外收获。我们三人一直沿着下层的盘道回到出发点,观景台。在观景台休息,山川打通老杨电话,恰好他今天休息在家,于是约好,我们原地等候,他上来领路。

杨立新气喘吁吁上来,他下午还要上班,得知我们费尽周折没有找到之后,亲自领队。还是沿着第二层盘道,还是绕过深沟,还是翻过塌方区直上。这次山人在前,杨立新在后,随即是山川和般若。

在拦路石下面,山人尝试几次,右脚踩住荆条根部,左脚寻找支撑点,很难,都是光滑的崖壁,用力一撑,翻越而上,上面也很陡峭,但有小树可以攀拽。上面浮土和砂石松软,我不小心登下的两块石头,大的下面躲过去了,小石头砸在老杨额头,起了一个包。这段艰难的崖壁攀爬大约15米。上去10多米就是一个小平台,从小平台往西然后再下降20米就到了火炕洞。洞口很小,朝北,仅容一人进出。而且洞里面是30度左右的斜坡,随后向左是一个约25的竖洞,竖洞洞壁有窄窄的石棱,攀拽后要在向下移步换手才能下到洞底。到了洞底往前走几米又是一个一米5多的一个竖洞,从竖洞往前走,堂里宽敞,右下面还有一个厅堂,我们继续往前,前方上下两个厅室,上层还有一个小洞,由于我没戴头灯,使用手机照亮,老杨带着强光手电,光源不够,就未能爬上去钻左上方小洞察看。很有可能它又和别的厅室相连,大自然真是奇妙无穷,更奇特的是洞里居然有垒的灶台和平整的平台,类似农村的土炕一样,真的可以烧火暖炕。山人有一个疑问,如果燃火把照明还可以理解,但是洞里燃灶烧火暖炕,如何排烟呢?估计山洞一定有通气孔或者是其他洞口。从上面的厅室到右面还要抱着石柱转过来,因为下面是竖洞。右侧厅室也有石炕和灶台,上面还有一层,老杨照亮,我俩上去后,发现上面还有小洞,我没有上去,就顺原路下来,抱着柱子转回来,顺原路上竖洞。最上面的竖洞,我和老杨锯了一个小树干放在下面,上去就容易多了,扒着石棱踩着树干的丫杈,再向上就够到石崖,用力一撑就上去了。最底下的厅室留待下次再探。那哥俩看到太陡峭,荆条根部经过我俩踩踏已经劈裂,担心不能承重,就原路返回,走铁梯子上山顶。

我俩出洞后,向上几十米就到了崖壁下,崖壁上有几个模糊的红字,看不出是什么,也不晓得何人所写,是不是原来跳崖的战士鲜血染红崖壁,年深日久形成的呢?有待于以后再探,况且那么陡峭的崖壁,谁能上去写字呢。

随后我和老杨从崖壁下往西行走,走了百余米后,向上攀援,很快就到了南大梁山顶西侧,有战壕的地方。山人在关键地方都拴了红布条,留待下次探洞方便。

随后,我们去了老虎洞,然后沿着南大梁山顶向西,又发现几处战壕和多处散兵坑,看规模,不止一个排驻守,会不会和荞麦山一样都是营级规模的驻守呢。

带着疑问,我们下到窟窿山,在那里小亭子休息。遇到游客,我们简单介绍了南大梁的战事,游客非常吃惊,觉得很有教育意义,应该开设学生课外实践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顺着景区路,我们下到南车营,然后走公路回黄土坡南大梁北面停车场取车,结束了一波三折的寻洞旅程,感谢杨立新辛苦带路,下次我们带齐装备,还会进洞测量,掌握准确数据,还可以进一步考证崖壁上的红字。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杨立新和本文作者燕山山人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杨立新和般若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山川、般若、燕山山人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谷歌停用后,手绘的大致路线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老杨带领从此攀登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高度不多,难度不小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到这个平台向西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寻找南大梁“火炕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