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大楼沟

探路大楼沟
燕山山人
癸巳年 正月初三,2月12日,燕山山人、动动乐、西土、关山月、米小男五人走通大楼沟,登上连泉顶向南延伸的山脊,然后汇入口儿村通往连泉寺的山腰路,拜连泉寺,下双泉沟,到了沟口左行,沿着连绵的山脚小路回东风,完成大楼沟环越。
活动用时9小时,累计爬升约900米,总行程约13公里。因为乐乐没带GPS,山人是根据多年户外经验估算的,不准确。
此地凭借大房山主龙脉,前有九龙山,后有北岭,两山夹峙,二水分流,山前视野开阔,直望平川,按堪舆而论,是大房山陵区又一处难得的形胜之地。
明代大楼遗址简介
从原燕化园林场第二果园西北墙外的山间小路上行大约1公里,老远就可看到山腰林木中依稀露出一堵高大的残墙——那就是明代所建大楼的遗址。拨开齐腰的杂草灌木沿山而上,古老的高墙就出现在眼前。这座建于明代的大楼有近20米高,尽管已经坍塌,但残余的一角仍给人巍然耸立的感觉。大楼遗址周围,满地是塌落的花岗岩石块和片状矸石;大楼四外是环绕的残墙,墙宽0.65至0.75米不等,高约1米。从大楼被矮墙包围的情况看,矮墙大约是大楼的外院墙。大楼虽已倒塌,但西南一角山墙仍高高屹立。爬上大楼的山墙勘察,大楼高约20米,南山墙仅存4米,西山墙仅存3.5米。这是一所正方形的建筑,每边各长7.6米。从墙体的材质看出,大楼是用白灰、煤矸石、花岗岩垒砌而成。
攀上大楼遗址周围,草木繁盛,楼下不远便有一眼泉水,正好为避兵祸的人提供了生活水源。夏秋时节,草丛中的蝈蝈和杂树上的知了叫声此起彼伏,正所谓:“昔日巍峨成荒野,虫声叠唱大楼沟”。
此行非常艰苦,但异常快乐,不仅把路走通,更见到了蓝色晶莹剔透的冰瀑,还有茶杯粗大的六道木。
这几位都是多年户外爱好者,喜欢探路。行前山人制定计划,准备从大楼沟上到羊圈,然后右行登顶到鬼关岭绝壁之下,然后顺着绝壁找到北大梁的山脊正路,顺路东行,到第一处垭口南下小楼沟回东风。
米小男住在城里,其余四位都是燕化人,近水楼台。五位八点半东风华冠门口集合,活动结束回到东风华冠已是下午五点半。
此行最艰难的是攀爬陡坡和山脊钻行。
最大快乐是欣赏层叠多姿的冰瀑。
冰瀑位于仙人台上面,有散乱的十数层2米高的冰瀑组成冰瀑群,气势宏伟壮观,大家都以为误入冬季的九寨沟。米小男忙于摄像,关山月选择多个角度拍摄,动动乐更是穿上冰爪在冰瀑上尽享欢乐,变成“冻冻乐”了,西土忙着察看地势,山人寻找后面的道路。
过了冰瀑,顺沟的右侧前行不久到了羊圈,实际就是牧羊人的窝棚,很简陋。到此应该右行上山,可是没有一点小路的痕迹,征求大家的意见,决定继续顺沟上行。
顺沟上行,积雪没膝,沟里不见溪流和泉水。走了几百米,散乱的大石叠加,攀爬困难。寻得左侧模糊的小路,走不久,路断了。于是大家左上行,攀爬沟中阴坡。坡上积雪没脚踝,很陡峭,约有60度,有时爬一步,退半步。只能抓住荆条和小树,吃力攀登。山人和乐乐决定,登到山脊,然后沿山脊北行,就能到北大梁的正脊,这样就越过鬼关岭,从连泉寺下山。
原来山人一直以为鬼关岭就是南北向的大绝壁,到了现在明白了,鬼关岭真的绕不过去,因为从大楼沟角度看,鬼关岭南面东西也是大绝壁,看来从凤凰岭方向到连泉顶只能攀岩穿过鬼关岭,从绝壁下面绕行是不可能的。
这个大陡坡根本无路,好在植被不太茂盛,山人一路在前,为大家探路开路,约400米高的小山脊,我们生生费了1个半小时才登上来。
登上山脊,山人不敢让大家休息,自己转向北侧寻找山脊小路。山脊上根本就没有人走过的迹象,灌木丛从荆条丛生,硬着头皮穿行。
三个起伏不大的小山包,我们竟然耗费了2个半小时,2点半才见到通向口儿村的小路和玛尼堆,胜利了。在山脊钻行中,队员们还担心,怕找不着正路,原路陡坡下不去,怕耽误在大山上。山人说,只要3点之前到了北大梁正脊的熟悉路,下面的路就好说了,连泉寺,双泉沟大家都走过多次,天黑之前绝对可以下山。山人说,大家到连泉寺吃午饭。
吃罢午饭,顺双泉沟而下,轻车熟路,轻松愉快。双泉沟比大楼沟差远了,只有双泉那一点点可怜的泉水,远逊于大楼沟的汩汩滔滔。边走大家边议论,有时间还要走大楼沟,把通向鬼关岭绝壁的路走通。乐乐还说要顺着大楼沟的沟谷一直走到北大梁山脊正路。
路线图
层叠的冰瀑
仙人台
不能从冰瀑上来,陡滑,从东侧的崖壁蹭过来。站在上面拍照也要小心
美丽冰棱
羊圈,实际上是放羊人歇脚的窝棚,右上行可到鬼关岭绝壁下面,但荆棘丛中难行,因此放弃原来计划,选择直行
鬼关岭
陡坡上的积雪
山脊路况极差
山脊丛林密布,行走期间才会领悟披荆斩棘的含义
回望我们踏雪登上的陡坡
山月在山顶眺望连泉寺
雪覆寺庙
双泉沟下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