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万花老怪为红颜
万花老怪为红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412
  • 关注人气:1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乱世仍作桃源梦斗室偏读盛唐诗

(2024-01-16 07:43:09)
乱世仍作桃源梦斗室偏读盛唐诗 (2019-07-19 20:10:13)[编辑][删除]
乱世仍作桃源梦斗室偏读盛唐诗

 延川县里有个清平川,川中部有个关家庄,离公社所在地(关庄镇)有十里地。在庄东头崖畔上有两眼窑洞,西面住的是房东,一个婆姨带着三个娃。男人在西藏是个“公家人”(干部),而东面那个窑洞,1969年住进了五位北京知青,五十年后回首一望,这个窑洞里出了两位名人,一个是孙立哲,一个是史铁生。这两位名人的共同点是:一是成名虽有早晚,但闻名全国的时候,都只有初中二年级的学历,二是都是既不可学习,又不可复制的“怪杰”。

于是可以成就一个对联:此窑走出两名人,走遍神州也难寻。横批 洞中岁月。

有记录为证: 16日从延安出发,中午到达延川县冯家坪公社下车吃饭,下午步行到关庄公社。晚上重新分组。交通工具档次一路下滑,已经探底。从此进入了“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原生态。

        17日从公社走十里,就到了关家庄,——我们插队的村子。记得来接我们的老乡有王庄、高田亮等人。王庄挑了两个大木箱。一个是钟兴华的,一个是曹博的。

“重新分组”结果,促成了对孙立哲人生起步的‘第一次“打击。立喆和我本来被安排在关庄大队第三小队,结果该队于立喆同班6名女生一致要求不和立哲同在一队。 原因不详。【很像现在的无理由退货】立哲只能“出门靠朋友”了。马上找到昔日相熟的史铁生和曹博(初643),被他们“接收”了。后来顺带把我也捎上了。如不是这一次“放逐”给立哲带来的‘强刺激’,孙立哲绝对不会成为“赤脚医生“而名动天下,而只可能是一个“不太能受苦”的“哈怂”。原因也简单,同队女生对孙印象不佳,怎会让他‘行医“?;关庄是公社所在地,又那里容得他造次?;同一大队的王家圪垯有一批清华附中的高一的老兵 (老红卫兵) ,也轮不到孙立哲出彩。

成名往往和磨难相联系。但这两人的“大有作为“却是由铁生的病痛做的铺垫。插队不100天,铁生的“先天性脊柱裂”就发作了,疼得死去活来,走遍延川延安,均是无法。只好由立陪着铁生回北京就医。这次回北京,立喆“走后门“1 在酒仙桥职工医院看了三个月的门诊,而铁生在京看病期间,也结识了许多过去不认识的清华子弟,开阔了眼界。等到铁生和立返回关家庄后,队里考虑他的实际情况,安排铁生去喂牛。而立喆有三个月的门诊经历垫底,信心满满地开始了他的赤脚医生事业。

立喆当时是赤脚医生里医疗技术最好的,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是铁生也有个“第一”,却不为世人所知。就在他们1969年七月回延川之前,铁生母亲拿到了医院开具的证明。靠着这个证明,就可以病退回京,可是被铁生撕掉了这在全体知青中也是唯一的。我们当时觉得,他比那些高喊“扎根一辈子”的同龄人都伟大。而后来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喊一辈子的,大都先走了,而现在留在延安的,却是从来没喊过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铁生天生就是作家。在延川,铁生不是第一个写剧本写小说的,那时还轮不到他。写剧本或长诗的是校友陶正。后来曹谷溪搞《山花》时铁生已经病退回家了。但他是第一个给老百姓画箱子的,但他没有成为一个画家,没画箱子的校友邢仪倒成了一个画家。这就是说,在延川插队的校友里,铁生在哪方面都谈不上‘最突出’。是高位截瘫后无路可走,生生把他‘逼’出来的。

从历史上看,孙立哲和史铁生是“共生”相伴的。缺一不可。成名虽有早晚,但奋斗不分先后。二人的不同点在于,立是绝对的主动并极度自信(铁生戏称为“不要脸”);而铁生的极度自尊,使他显得相对被动。喆老想走在历史的前面,争做命运的主人;而铁生则是面对命运的挑战,永远不屈。立喆的大有作为确实得益于“广阔天地”,铁生的成功则是在自己的心魂和头脑之间。

当然,史铁生的《清平湾》获奖,也并非一日之功。这和他的喂牛生活是分不开的。喂牛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观察,也可以和老汉扯闲篇。关于“破”老汉的经历和他当时的感想,铁生早就记在他的笔记本上了。而关于两只牛的争斗,铁生也和我讲过多次,陕北的各种风俗,铁生更知道了不少,对此乐而不疲,为他那篇《遥远》积累了深厚的生活素材。

 

1969113日到1971917日离开延川,史铁生在延川也就不到1000天的时间。但就这一千天,成就了一个不同凡俗的作家。讲到延川县的知青作家时,提了三个人的名字和作品,路遥、陶正和史铁生。但只是在史铁生这里,提到了他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写的就是他插队的那个村子关家庄。(后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时讲到当代中国作家时,只提了路遥和史铁生两人。)为什么?我推测:因为路遥、陶正的小说主角都是知青自己,而史铁生写的是陕北老乡,是自己眼中的那山、那水、那些事儿。只要把同时期的“伤痕文学”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史铁生的小说主角和其他作家是如此不同。如果和陈忠实、莫言这些知名人物相比,他们的小说中却只有昔日的农民,而不见了他们自己。在作家圈里,他们也许互有高低,但是在同学(知青)圈里,铁生始终是第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严复论自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