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士争功的背后推手
(2022-09-26 10:44:18)
钟会和邓艾斗智斗勇,终于同归于尽.后人评论,往往把此事归结于草根子弟和世家子弟之争,或者是第一线的战将和高参挂帅后的相互不服,再或者是口若悬河才华外露和"期期艾艾"心中有数之作风的较量.罗贯中<三国演义>更加强了这种二士争功的悲剧色彩.
这些都有些道理,但都忽略了一件事,就是二人都是伺候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位主公这个最重要背景.
发现钟,邓二人并加以重用的都是司马懿.钟会聪明,邓艾沉稳,司马懿用其所长,在军政两方二人都作出了骄人的成绩.
在司马师平定寿春叛乱时,二人都立有大功.也无大矛盾,相安无事.司马师因眼疾早逝.
真正的分野在确定司马昭提出伐蜀大计的时候.满朝文武只有钟会一个人支持(可见,钟会最能理解司马昭的意图).而邓艾在司马昭问询时,邓不仅反对,而且讲了一大番道理.其实,司马昭是因杀曹髦后,无功绩可言,才作出伐蜀的战略规划的,至于打得怎么样,倒是第二位的.伐蜀首先是政治仗.史书记载:
[景元三年(262年)十月,蜀汉大将军姜维起兵再度攻魏,攻入洮阳境。邓艾率兵迎战。邓艾分析,姜维悬师远征,战线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于是,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今卓尼东北)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激战后,魏军发起反击,蜀军败逃,姜维退往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
同年,总揽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制定先灭蜀再顺江灭吴的战略,任命司隶校尉钟会为镇西将军前往关中整军备战。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余人,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以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欲乘虚取汉中,然后直趋成都。以廷尉卫瓘为镇西军司马,持节监邓艾、钟会军事。 [34] 由大将军司马昭统一调度指挥。]
可见,这年是姜维犯境在先,司马昭"师出有名",然后以拥护自己的钟会带主力,而已反对伐蜀邓艾为偏师,如果作战不利,钟会即可处置.关键是自己任大将军"统一调度"
实际上,邓艾弄险,偷度阴平,也是司马昭"逼"的.
这些都有些道理,但都忽略了一件事,就是二人都是伺候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位主公这个最重要背景.
发现钟,邓二人并加以重用的都是司马懿.钟会聪明,邓艾沉稳,司马懿用其所长,在军政两方二人都作出了骄人的成绩.
在司马师平定寿春叛乱时,二人都立有大功.也无大矛盾,相安无事.司马师因眼疾早逝.
真正的分野在确定司马昭提出伐蜀大计的时候.满朝文武只有钟会一个人支持(可见,钟会最能理解司马昭的意图).而邓艾在司马昭问询时,邓不仅反对,而且讲了一大番道理.其实,司马昭是因杀曹髦后,无功绩可言,才作出伐蜀的战略规划的,至于打得怎么样,倒是第二位的.伐蜀首先是政治仗.史书记载:
[景元三年(262年)十月,蜀汉大将军姜维起兵再度攻魏,攻入洮阳境。邓艾率兵迎战。邓艾分析,姜维悬师远征,战线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于是,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今卓尼东北)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激战后,魏军发起反击,蜀军败逃,姜维退往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
同年,总揽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制定先灭蜀再顺江灭吴的战略,任命司隶校尉钟会为镇西将军前往关中整军备战。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余人,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以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欲乘虚取汉中,然后直趋成都。以廷尉卫瓘为镇西军司马,持节监邓艾、钟会军事。 [34] 由大将军司马昭统一调度指挥。]
可见,这年是姜维犯境在先,司马昭"师出有名",然后以拥护自己的钟会带主力,而已反对伐蜀邓艾为偏师,如果作战不利,钟会即可处置.关键是自己任大将军"统一调度"
实际上,邓艾弄险,偷度阴平,也是司马昭"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