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7日,江苏省南通市,因树斋内环境秀美。因树斋位于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建于20世纪20年代,原属张謇故居濠阳小筑的一部分,建筑采用两栋三间坐北朝南的传统庭院式布局,细部精巧别致。其原地址为药王庙,1917年,张謇迁药王庙建因树斋,当时濠阳小筑范围向西扩展,扩建后的建筑主要为“国”字形的四个独立的小院落,其中部有廊道贯通,分为两两相对的东西两部分。田字院落的西半部分,在市政建设中被拆除,而建成如今的带有回走廊的绿地。其东半部分,修葺后稍有变化,保存至今。现存建筑当时因与原庙内的一棵鸡栖树(皂角树)最近,张謇则为之取名为“因树斋”。因树斋同时与濠阳小筑相连,并有廊道与其相通,为濠阳小筑的延伸部分。因树斋现存坐北朝南的平房二进,前有天井,南侧有围墙,西侧有廊道组成院落。建筑均面阔三间,进深七檩,穿斗式结构。
2014年3月26日,南通市公布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因树斋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序列,并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濠阳小筑(现为张謇纪念馆)。
据中国民间艺术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沈绣博物馆馆长卜元介绍,濠阳小筑,俗称“謇园”,即张謇晚年故居。中院里那株白茶花本是狼山盆景,濒临“死亡”,被移栽来此、全靠自然阳光雨露,竟奇迹“复活”。
因树斋院落是沈寿故居,源于附近不远就是沈寿艺术馆(现更名为沈绣博物馆)。沈寿是苏州木渎人,被誉为当地的“刺绣皇后”,张謇创办女红传习所(即如今沈寿艺术馆)后,邀请她来任所长并教授刺绣技艺,由此沈寿定居南通,直至病逝。狼山内也有沈寿和丈夫赵绘之楼,紧邻的狼山景区内也有沈寿墓碑。
如今,张謇研究中心设在这里。门楣上有绿色“因树斋”字样,虽说是沈寿故居,其实或许就是濠阳小筑(謇园)的一部分,被分隔开来给沈寿居住的。
沈绣博物馆(原沈寿艺术馆)建于1992年。因树斋廊道西部分“绣园”是一幢二层青砖黛瓦红楼建筑由南通籍著名建筑师孙支厦设计。它的前身是张謇先生创办的我国第一所刺绣职业教育学校——“南通女红传习所”旧址。馆内面积约600平方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沈绣”的传承基地,是“环濠河博物馆群”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如今,“绣园”内珍藏着沈寿和她的传人们许多旷世杰作。近年来,沈绣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宾。“绣园”二字,即为曾任外交部长的钱其琛所题。每年吸引数以万计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宋诚林)
作者简介:网名小草影像。酷爱摄影,诗琴画意,执着进取。现为中国统计学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图片社、光明图片、上海东方lC、视觉江苏签约摄影师。
六十年代种过地(知青)、扛过枪;七十年代上大学(复旦大学-1974级)、进机关。七、八十年代起,喜习打算盘、爬格子。2008年,担任导演王小康在江苏南通拍摄30集家庭伦理剧《中国家庭》第一部剧照摄影师。四十多年来,上千幅图片被国内外新闻媒体录用。图片多次在《中国税务报》一版刊登,分别获《中国税务报》第四届“金嗓子税收新闻摄影比赛”(2009年)、第十二届“金嗓子”税务新闻摄影比赛(2018年)三等奖。曾多年被《南通日报》、《江海晚报》评为优秀通讯员。2018年,获新华报业传媒集团2017年度“优秀特约摄影(视频)师”。《满意》作品获2010年“外国人满意在南通”二等奖;《红林》作品参加2010年“人与自然”--中日摄影艺术作品交流展;《返航》作品获2011年第七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银奖;《林溪精施》作品获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摄影大赛三等奖:冬天里的中国“醉美”雪景:2018年1月25日,江苏省南通市濠河风景区银装素裹(CICPHOTO)、2018年12月31日,江苏南通濠西书苑雪景(新华社发)、2019年2月8日,在江苏南通濠河风景区拍摄的雪景(新华社发):《中国桥梁》2019年7月16日,沪通长江大桥施工现场(IC
photo)。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