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清风夜雨
清风夜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508
  • 关注人气:12,0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则天“听政”为何“垂帘”?

(2015-03-12 21:43:51)
标签:

垂帘听政

赵太后

武则天

文化

分类: 话文说史

武则天“听政”为何“垂帘”?       

 

 

                     武则天“听政”为何“垂帘”

 

 

         提起“垂帘听政”这个词,不知道的人恐怕不多,然而,如果真让解释一下其中“听”字的意思,一定有不少的人会把这个“听”的含意理解为现在所说的“听”,这样的理解是不确切的。     

        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多因嗣君年幼,皇后或皇太后临朝听政,帮助年幼的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如果抛开“垂帘”,就“听政”而言,最早见于《国语·邵公谏弭谤》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很显然,“听”就是处理、决定的意思,“政”就是政事。
        说到“垂帘听政”这一特殊现象,人们第一时间联想到的一定是慈禧。不错,历史上把“垂帘听政”搞到极致的非老佛爷莫属,可是,她并不是利用此手段参与政事的第一人。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坐在帘子后面,处理和决定国家大事的女人很多,而大多数人认为,最早的应该是大名鼎鼎的武则天。
        相传,在唐高宗时期,由于高宗体弱多病,每当与大臣们讨论国家政事时,就在宝座后挂一帘子,皇后武则天就坐在后面。武则天坐在后面不是出于好奇来偷看热闹,而是来参加会议的,是来帮助高宗处理和决定国家大事的。《旧唐书·高宗纪下》载:“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武则天“听政”为何“垂帘”?
        有人之所以把武则天说成是“垂帘听政”第一人,也许是由于其在历史上所占位置太重、名气太大的缘故,别人的色彩不足以遮过她。可是,既然提到了中国历史上这一特别的现象,还是有必要认真地深究一下。其实,在我国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据载,战国时期有个规定,国王去世后,如果继位的皇帝年纪幼小,可以由小皇帝的母亲辅政。但是根据宫廷的规定,朝中官员不得直接观看和接触皇太后,所以辅政的皇太后一般坐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皇帝谈论政务。这种由母亲帮助皇帝辅政的制度,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
  如此说来,历史上最早“垂帘听政”的应该是战国时期的赵太后。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执政期间最突出的贡献是她听从触龙的讽谏,把幼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求得齐军帮助,解救了赵国。
   宋朝时也有两个垂帘听政者。一个是北宋的高太后,她是宋英宗的皇后。英宗死后,宋神宗即位后仅一年就死了,由年仅10岁的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受英之托”,以太皇后的身份听政。另一个是南宋的谢太后。咸淳十年,宋恭宗即位时尊她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北宋时期辽国的萧太后,在其子辽圣宗即位时,也是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其间与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清朝时的慈禧就别说了吧。

武则天“听政”为何“垂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