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中被丑化的凤凰男
《三国演义》毕竟是历史演义,仅就其所刻画的众多人物而言,或神化(诸葛亮),或丑化(曹操),或虚构(貂蝉)。
其中最该喊冤叫屈的当数江淮大才子蒋干。
“群英会”中的蒋干,被描写成一个形容猥琐、几近弱智的小丑,这与蒋干的历史真面目相去甚远;而“蒋干盗书”的情节更是捕风捉影,纯属文学虚构。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 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精彩故事。曹操大军南下,剑指东吴。在这军事对峙紧张的关键时刻,曹操手下幕僚蒋干前去拜访了东吴主帅周瑜。
曹操派蒋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劝降周瑜,达到“不战屈人之兵”的目地。周瑜对蒋干的到来给了很高规格的接待,举行了名曰“群英会”的欢迎宴会,让蒋干参观了东吴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为了体现与蒋干的的亲密,周瑜还与蒋干同塌而眠。心怀鬼胎的蒋干盗走了周瑜的密信,谁知竟是周瑜的圈套!曹操派蒋干去吴营打探军情,而周瑜正想着如何除掉精通水战的蔡瑁、张允,便定下“反间计”,诱导蒋干盗走蔡、张二人给周瑜的假“密信”,曹操中计,信以为真,错杀蔡瑁、张允,为周瑜除去了的心腹大患。而曹操的水军也便成了“旱鸭子”,之后就成为赤壁大战的水上活靶子,只有等着任人宰割和烧烤的份了。
之后,蒋干二度过江时,又落入周瑜圈套,把庞统引荐给曹操,使曹操中了“连环计”。于是,在后来的赤壁大战中,曹操水军一败涂地。
如此蒋干,实在是曹军大败的罪魁祸首,蒋干在民间百姓中的形象也由此而成为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与小丑。
其实,蒋干比窦娥还冤。
正史《三国志》中虽无蒋干的单独传记,但裴松之为《三国志·周瑜传》作注时所引录的《江表传》中,对蒋干其人及“过江说瑜”有完整记载。《资治通鉴》第六十六卷所记大致与《江表传》吻合。从中,我们不妨看看历史上真实的蒋干及其事由始末:
其一,被描绘成小丑的蒋干本是儒雅帅哥。
《江表传》上说蒋干字子翼,九江人,“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
可见这蒋干本是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儒雅之士,而并非鸡鸣狗盗式的小丑形象。他的才能、机辩闻名于长江、淮河之间,甚至一时难以找到对手,是江淮间“独孤求败式”的大名士。
如此机智精明之蒋干,岂能连续中周瑜的计谋。
其二,“过江说瑜”因被识破而“终无所言”。
当时,曹操确实秘密派遣蒋干去游说周瑜归顺自己。
蒋干换上平民百姓穿的布衣,戴上葛布做的头巾,以朋友身份去看望周瑜。
不料,一见面周瑜便说破了他的来意:“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江表传》与《资治通鉴》所载一字不差)。
蒋干只好说此行的目的是老朋友间叙叙旧,别无他意。
这之后,周瑜带着蒋干参观军营,巡视仓库、军用物资与武器装备,进而设宴款待蒋干,间席让蒋干观赏自己的侍女、服装、饰物以及珍宝,意思是:东吴对我周瑜不薄,有美女、珍宝赏赐呢。周瑜借着酒兴进一步明确表态说:“大丈夫生活在世,遇到知己的君主,外表上有君臣关系,内心却情同骨肉,言听计从,有福共享,有难同当,即使苏秦、张仪重生,能转移其心吗!”
蒋干便笑着只谈双方友情,知趣地只字未提劝说之事。
回去后,蒋干即如实向曹操禀报说:这周瑜志向远大,不是用言语所能挑拨离间的。
由此可见,“蒋干盗书”纯属文学虚构。丑化蒋干并虚构“两次中计”的情节,应该只是作者罗贯中为烘托周瑜的足智多谋所需而向壁虚构的一个桥段而已,只是委屈了蒋干这位江淮儒雅帅哥长期背着一口愚蠢迂腐的“黑锅”。一个计策的成功,需要有各种因素配合,更要靠社会背景决定。“蒋干盗书”毕竟是一次偶然行为,周瑜深受吴主信任、手握裁量定夺大权才是主因。其实,不管做什么,努力不一定好用,能得到领导信任和拥有自主权那才是真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