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自我炒作的杰作

(2014-03-05 21:28:34)
标签:

三国志

出师表

隆中对

诸葛亮

文化

分类: 话文说史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自我炒作的杰作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自我炒作的杰作

 

 

     “三顾茅庐”一直被人们当做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典范,但是,自从易中天教授“新品”三国后,关于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产生了新的争论。就易中天教授提出的疑问(“歧路彷徨的刘备与诸葛亮相遇,从此峰回路转,事业蒸蒸日上。但问题是,他们两个究竟谁先找谁。是刘备礼贤下士,还是诸葛亮投怀送抱?”),很早以前就有过不同的看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三顾茅庐”实有其事,可以证明的不仅有《出师表》中诸葛亮的个人叙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隆中对策》更是详实地记录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前因后果,“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接着便是诸葛亮对局形的侃侃而谈,把个爱哭的刘备忽悠的只说了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自我炒作的杰作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出师表》的记录并不可信。诸葛亮是一位胸怀宏图之士,刘备请他出山,正合自己的心意,他岂能冒着失去良机的风险而大摆架子?当时诸葛亮不过是一个无名的布衣,刘备岂能对他低三下四?当时刘备正面临着曹操几十万大军南征的威胁,而《隆重对策》对燃眉之急的现状只字不提,却大言“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好像曹操是只蔫老虎,正在北方坐等挨打。此种违反常情的刻意渲染,不能不使人产生怀疑,《隆重对策》很可能是后人为了附会《出师表》中《三顾茅庐》之说,加工杜撰而成。而陈寿的《三国志》使不明真相的人更加确信无疑。
     另外,也有论者认为,历史的真相不是刘备三请诸葛亮,而是诸葛亮主动登门自见。其依据是《魏略》中的记载:“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魏略》是三国时魏人鱼豢所作,成书于《三国志》之前,系当代人实录当代史,颇为可信。西晋司马彪所著《九州春秋》中关于此事的记载,也与《魏略》相同。所以,有人如此推敲“三顾茅庐”的来龙去脉:“诸葛亮胸怀大志,但一直怀才不遇,后来听说刘备重视人才,于是登门拜访。刘备跟孔明交往了一阵子后,觉得‘孔明年幼,无甚才学’,于是找个理由辞了他。但是诸葛亮锲而不舍,又拜访了第二次,在第二次谈判中,诸葛亮体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刘备便静下心跟他详谈了很久,并告知诸葛亮当时的天下局势,不过,后来刘备觉得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有所欠缺,不是自己目前急需的人才,就第二次解雇了他。被赶出两次后,诸葛亮并没有灰心,而是结合刘备告知他的天下情况深思熟虑,并最终对当时中国发展形势做出了正确预判,这样他在第三次拜访刘备中终于用《隆中对》打动了刘备,并被直接聘用为高级顾问。”
    《出师表》是记录“三顾茅庐”名气最大、传播范围最广的早期作品,而记录者诸葛亮是该事件的当事人,其被神化了的形象,使得许多不愿费力追问真相的人们相信确有其事。但是,有人却通过种种迹象,分析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要编造这样一个故事,不过是自我炒作的一种手段罢了,高明之处就在于,诸葛亮在歌颂和美化刘备礼贤下士的高尚品质,使刘备成为千古楷模的同时,也使自己名垂千史。古人也许没有现代人这样喜欢刨根问底,也没想到诸葛亮是利用刘备炒作自己,或者根本就是在以讹传讹,所以,之后的《隆重对策》和《三国志》不过是《出师表》的附会之作,而说了真话的《魏略》却被忽视了!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自我炒作的杰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