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88mb.com/User/jingxin/Upload/jingxin2007418164421.jpg
古诗新解之《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①幽州台:又称蓟北楼。幽州,古郡名,唐朝时属河北道,治所在蓟,故城在今天的北京市大兴县一带,是古代燕国的国都。
②古人、来者:指从前的贤者和未来的贤者。
③怆(chàng)然:感伤地。涕:眼泪。
赏析:
在陈子昂的所有诗歌中,最为人们所传诵熟悉的,就要算是这首仅仅二十二个字的小诗了。其实,它的千古传唱不衰,并不是偶然的。
诗题名“登幽州台歌”,但纵观全诗却既无一字写登临,又没有一句描绘幽州的自然风光,就连古人此类题目通常总要写到的凭高眺望所见的景物也都没有出现,但我们并不能由此猜度说作者可能弄错了题目。全诗写得莽莽苍苍,它已经把作者登蓟北楼登高一望时的辽阔视野,不不知不觉地很自然地从单纯的空间观念艺术化地转化为时间观念了。所以,尽管在诗人眼前呈现的景象,也许是空旷的天宇和无际的郊原,但诗人体验到的、心底流淌出来的,却是历史的漫长和天地的悠久。《楚辞·远游》中有“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的诗句。由此推断,这首诗即由此衍化而来;其实,诗意的借用,只是表达诗人自己源于那个特定时代生活际遇的思想感情。
陈子昂在唐诗改革方面,是一个负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的伟大诗人。他本人在极力反对当时流行的奢靡浮艳的齐梁遗风,积极开拓朗读清新畛域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始终相信自己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并为此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创新和实证。但当时尚处于起步萌芽阶段的唐诗的巨大的潮流尚未形成。所以,他恨不能与诗歌前贤如建安诸子为酒朋诗侣,风雅相知,但实亦恨当世知音渺渺,同道无二。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曾说:“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其实正是反用其语意而却能道出其心意的。陈子昂也相信未来必有能继踵其诗文的后贤才俊之士,只是苦恨人生苦短,来不及亲见。因而,诗人联想到宇宙的永恒,人生的短促,自身的坎坷,于是怆然有孤独之感。全诗的调子是慷慨激昂的,沉郁苍凉的,但并不消沉、悲观。幽州台上的歌声,不久得到了宏大的回响。到了产生李白、岑参、王昌龄、杜甫的盛唐,唐诗的黄金时代就出现了。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陈子昂的登高一呼,真正吹响了盛唐诗歌黄金时代鼎盛时代来临的集结号。
当然,上述种种,只是我从陈子昂在整个唐诗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任用联想到他可能会有的感慨。因为这是符合他本人当时所处的时代和他自己以文才自负的性格的,也是契合古人所云“诗言志”的创作原则的。史传资料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陈子昂初到京师,诗名还不为人知。时有卖胡琴者,索价百万,市人莫知所以。陈子昂从人群中走出来,按价买了这把琴,并宣称自己善弹琴,愿众人来听其演奏。人们将信将疑地如期前往,只见子昂“摔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由此可见他当时对自己的文才自视多高!尽管如此,本诗的实际内涵,或许不仅仅限于诗人诗文上的抱负,或亦有他寓。比如有人认为,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陈子昂做建安王武攸宜的军中参谋,出使边塞。后因军事失利,屡谏不进,被贬为军曹。悲愤之际,诗人登蓟北城楼而赋此诗。如果这是确实的话,那么,诗中还蕴含着一个想有所作为的青年政治家失意的孤寂和感慨之意。
诚所谓: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暂将两行泪,且寄幽州台。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