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典说“替罪羊”

(2012-07-12 23:38:10)
标签:

亚伯拉罕

《圣经·旧约》

孟子

文化

分类: 话文说史

典说“替罪羊”

 

     典说“替罪羊”

 

   “替罪羊”这一称谓的来源有三个典故。

    其中两个都是很久以来流传于西方的宗教典故。

    第一个典故来源于西方的宗教经典《圣经·旧约》。

    在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说,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带着他的独生子以撒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并把以撒杀了作燔祭,献给上帝。正当亚伯拉罕要拿刀杀他的儿子时,有个天使加以阻止,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你可用来‘祭献’上帝。”于是,亚伯拉罕便把小树林中的那只山羊抓来杀了,代替他的儿子献给燔祭。

    第二个典故则是来源于西方的宗教经典《圣经·新约》。

    在《新约》中又说,耶稣为救赎世人的罪恶,宁愿钉死在十字架上,作为“牺牲”(祭品)奉献天主,并嘱咐他的十二门徒,在他死后也照样去做。因为这是仿效古犹太人在向主求恩免罪时,往往杀一只羔羊替代自己供作“牺牲”,所以教会通常又称耶稣为赎罪羔羊。

    有趣的是,在我国古代有以羊代牛受过的记载。

    这第三种说法就是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

《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注:新钟铸成,宰杀牲畜,取血涂钟的仪式)。’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棘,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欤?’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齐宣王不忍心看见牛恐惧战栗的样子,就下用羊替换牛来祭钟。从此以后,“替罪羊”作为一个悲剧色彩的词汇就开始在华夏大地广泛流传开来,并很快成为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经典词汇,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民族的语言和词汇的宝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