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趣话“搞名堂”

(2012-06-12 21:31:17)
标签:

武则天

《木兰诗》

明堂赋

文化

分类: 话文说史

  趣话“搞名堂”

       

         

       趣话“搞名堂”

 

 

    “明堂”原本是先秦时期帝王会见诸侯和进行祭祀的场所,也是帝王颁布教化、发布政令、举行典礼和会见诸侯、接见长者的的地方。这种建筑始创于黄帝时期,周代时才叫作“明堂”。

     后来,人们用“搞名堂”形容那些让人不明不白甚至有点神秘色彩的行动。语出自唐代刘允沦《明堂赋》。

     汉武帝刘彻有一次巡游泰山时,见到一处古代明堂(上古时帝王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建筑一般都高大、宽敞)遗址,忽然引发了思古之幽情,决定在这个遗址上建造一座新的明堂。但是,因当时明堂建筑不流行了,文武百官们都没见过明堂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怎样去建造。这时候有个善于投机的人叫公玉带,他利用汉武帝急于建造明堂的心理,伪造了一幅富丽堂皇的黄帝时的明堂图。其他人也凭着自己的推测,提出了一些方案。于是,围绕明堂该怎么建造的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虽然最后汉武帝采纳了公玉带的图样,但搞“明堂”的问题却一直争论不休。

    无独有偶,到了唐朝武则天在位时,经济繁荣,国势强大起来,于是女皇武则天也动起了造“明堂”念头,后因大臣刘允沦写了《明堂赋》讽喻这一劳民伤财的举动,指出,“弄什么明堂”,“搞什么明堂”,《黄帝明堂经》里说的都是子虚乌有,劝武则天打消这个念头。

    武则天看了,认为言之有理,才取消了造明堂的念头。但“搞明堂”却成为了一个俗语流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又将“搞明堂”改为“搞名堂”。

    自此百姓们就流传开了“搞明堂”这个词,又因“名”与“明”同音,后来就成了“搞名堂”。“搞名堂”在古代用来形容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现指出一些莫名其妙、不伦不类的主意。

    另外,在中国古典名诗《木兰诗》中也提到了“明堂”一语。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战斗的精神。

    在《木兰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诗中的“明堂”意为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原本庄严肃穆的“明堂”经过长期不断地演变,已然转化为一个现在最常用的熟语,汉语的演变发展真是有形有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