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悬壶”的掌故

(2012-05-14 20:34:07)
标签:

东汉

费长房

老翁

典故

文化

分类: 话文说史



鈥溞澋恼乒


  

“悬壶”的掌故


   医生是自古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行业。悬壶济世成为每一个良医的毕生追求。

不为良相,便为良将,不为良将,便为良医。将良医列在良相和良将之后,可见这种治病救人的职业在古代中国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在没有西医作竞争的古代,一个名医的地位是显赫的。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可能很少有人不对他们怀着深深的敬畏之情。这种敬畏,归根结底,乃是对自己健康的一种投资。“请伸出你的舌头,让我看看你的舌苔吧。”名医一般年过四旬,有着硬朗的身体和敏锐的目光,他坐在悬挂着名人字画和悬壶济世金匾的大厅里,用平易近人的声音对每一个患者轻启双唇。当然,名医在年轻的时候,可能并不总是坐堂问诊,而是行走在风尘仆仆的大道上,就像今天的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的专家一样扎根民间,他们将在属于民间的岁月里,建筑起自己声名的高度。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早年曾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医学,他本人曾在《革命原始》一文中自述“卒业之后,悬壶于澳门、羊城两地。”

孙文先生这里所述“悬壶”一词,本是中国传统中医对医生行医的雅称。说起这个雅称,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陈年趣话和轶事掌故。

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有一天,他正在酒楼喝酒解闷,忽然看见大街上有一位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在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子,大街上的行人开始渐渐陆续散去,于是这位老翁就悄悄地钻入了那个药葫芦之中。

站在一旁的费长房将这一切看了个真真切切、清清楚楚,于是就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寻常之人。于是,他赶紧买了酒肉好菜,恭恭敬敬地来拜见这位老翁。

老翁得知了费长房的来意,就领他一同钻入了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里边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落英缤纷,宛若仙山琼阁,真是别有洞天,与凡间俗世迥然不同。

后来,费长房就随老翁仅用了十余日就神奇地学得了神异的方术。临行前老翁还送他一根竹杖,费长房骑之如飞、风驰电掣地就回到了家乡。

等费长房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已经死了,原来转眼已经过了十多年。

从此,费长房能医治百病,驱散瘟疫,妙手回春,能令人起死回生。医治好了方圆数百里的疑难杂症,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代神医,被当时的人们看作是扁鹊重生,华佗在世。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医生们腰间悬挂的和诊所前吊着的葫芦,便成了郎中行医的标志。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经很少见,但是费子房“悬壶”的这一掌故却世代相传,一直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医的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经典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