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文人的绝响

(2011-03-20 19:25:50)
标签:

原创

嵇康

《广陵散》

竹林七贤

文化

分类: 话文说史

古代文人的绝响

 


     古代文人的绝响


     嵇康是中国文人中的神祇。

“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狂狷的名 士嵇康出生在东汉末年,这是一个英雄百出的乱世。然而山水秀丽的嵇山却给了嵇康最好的生活与学习的环境。每天清晨,勤奋优雅的嵇康就端坐在茂林修竹间,摆 好心爱的七弦琴,伴着清风与流泉,拨动起一串串溪水般清澈舒缓的音韵。真可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嵇康拥有的是一把音质纯正、音色绝佳、造型别致、用料考究的尊贵的古琴,此琴来历不凡、非同寻常,颇具传奇色彩。

据说当年风流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流落江南,偶然路遇一位吴人火烧梧桐木做饭,博学多才、精通音律的蔡邕一听火烧木材的噼啪声响,一听便知是极为难得的制琴良木。于是他急忙从大火中把木头抢出,后来便制成了冠绝中国音乐史的焦尾琴这种独一无二的民族乐器。

此时十四岁的嵇康轻抚着这传世的七弦琴,犹如面对着一位红颜知己,向她娓娓倾诉着自己的满足与欢乐,忧愁与痛苦。要知道,此时的嵇康并没有名师指点,全凭自己入迷的心思和顿悟,学会了当时现有的琴谱,并开始自制乐曲。

这是一种天赋。

后来,嵇氏家族与皇室联姻,嵇康在二十岁时与沛 王的女儿长乐亭公主结婚。小两口琴瑟和谐,皆有琴缘,经常在一起操琴论艺,还整理一些当时已经散轶的古代琴谱。比如著名的《广陵散》,相传为蔡邕所作,但 是已经流失不全了,嵇康为此日夜思索。有一次嵇康梦见蔡邕亲手为他传艺,终于悟得真谛,自此之后,此曲就成为嵇康的独门绝技,旁人无法窥其堂奥。

嵇康此后以琴会友,先后结识了阮藉、阮咸、山 涛、向秀、王戎、刘伶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他们经常盘桓于竹林之中,听琴赏乐,切磋技艺,谈诗论文,饮酒赏景,兴可乐也。正如嵇康自己在 《酒令诗》中所说的那样:“素琴挥雅操,清声随风起”,“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

“七贤”与“七弦”,如非人事,岂非天意?难道不是巧合吗?

年少轻狂的嵇康玉树临风俨然如天人下凡,在当时 无论稗官野史,或敌或友,后世绝难再见这样不吝言辞毫无保留众口一词地对一个人的赞美。《晋书》写到嵇康的容貌,说他已经达到了“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的 地步。《世说新语》更是这样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涛赞评云:“叔夜(嵇康)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青春得意的嵇康此时正在朝中担任“中散大夫”的官职,这是一个闲职,正合天性散漫自由的嵇康逍遥自在,广交朋友,诗酒恣肆,快意纵横。

嵇康与阮藉的情谊尤为深厚,他甚至敬称年长的阮藉为老师,并深深地为阮藉的《乐论》所折服。两人意气相投,琴缘共鸣,以求“超世而绝群,遗俗而独往”的人生境界。

嵇康三十岁时到洛阳太学抄写石经古文,学子们久 仰他的大名,纷纷拜嵇康为师,并请求他讲经弹琴,尤其是那曲令人神往和难忘的《广陵散》。嵇康的精彩表演和精湛技艺使所有在场的学子们无不叹为观止,啧啧 称奇。嵇康却对大家说:“真正的琴艺应该是没有技巧的,是人琴合一,或者说技巧已经化为弹奏者手的一部分,并与弹奏者的思想融为一体了。”

嵇康学得《广陵散》不容易,他自己更是不轻易传授此曲。

时世动荡,宦海多险。后来,政局发生了变化,“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投向了司马氏,嵇康慨然书写了流传千古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念念不忘的是“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刚直不阿的嵇康从此毅然走到了司马氏的对立面。

后来,由于涉及吕安案,嵇康终于遭罪下狱,对 此,嵇康是早有准备的。四十岁的嵇康已在不惑之年,他深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临刑东市前,嵇康接过心爱的七弦琴,调试了一下,然后神色自若地弹奏起 《广陵散》来,全场肃然,皆为之注目耸耳。突然间只听“嘣”的一声琴弦断了,嵇康缓缓地放下弹琴的手,长叹一声道:“我外甥袁孝尼曾向我求学此曲,我没答 应,《广陵散》于今绝矣!”

“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龙性难驯的嵇康有 着超人的文学、音乐天赋和传奇的经历,他与古琴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嵇康留给后人的《琴赋》,可以视为嵇康自拟的“墓志铭”,其文曰:“愔愔琴德,不可测 兮;体清心远,邈难极兮。良质美手,遇今世兮;纷纷翕响,冠众艺兮。识音者希,孰能珍兮;能尽雅琴,惟至人兮。”

嵇康彻底地厌恶官场仕途,单纯清洁得足不沾尘, 香远益清。在他所处的年代,在他的生活里,那些冠冕堂皇、道貌岸然、影响深远的封建礼教对他形同虚设,世俗的法则亦不能对他有任何羁绊和束缚。中国文人最 率真的性情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尤为难得的是他还将老庄哲学生活化了,他追寻的是自然之道,天地之情,人间之大美,世间之大爱。即使激烈也显得 雍容不迫,大有“片云行过千山去”的优雅从容。

如果说谢安是集魏晋风流的大成者,那么嵇康无疑就是集魏晋风骨之大成者了。

在嵇康之后,我们很难再找到像他活得那么精彩、那么激烈、那么率性、那么纯粹、那么自我的文人。

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其小说《笑傲江湖》中曾写 道,黄钟公看到《广陵散》琴谱时称赞说“和平中正,却又清绝幽绝”。金庸其实误读了《广陵散》。这首曾在苏皖地区流行一时的琴曲并不“和平中正”,其之所 以一度成为“绝响”,主要因为这是一首“犯上之曲”,难为被视音乐为“礼教政治”组成部分的封建“正道”所接受。

作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千古奇曲《广陵散》本是汉代流行于广陵(今苏皖地区)地区的民间乐曲,故名为《广陵散》(“散”是一种琴曲的名称)。此曲之所以能跻身十大古曲之一,还得归功于“竹林七贤”之一 的嵇康。著名古琴家嵇康因反对司马氏的专政而惨遭杀害,在临行前嵇康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弹奏完毕他叹息道:《广陵散》从今天开始成为绝响。此后《广陵散》名声大振。

《广陵散》是一曲典型的刺客的旋律,描写的是勇士聂政刺杀韩王的故事。从内容上看,《广陵散》可谓是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哪个封建统治者会喜欢呢?

由于演绎的故事特殊,加上演奏中定弦特别,《广 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成为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与传统的文人气息浓厚、以高逸淡雅为尚的琴曲风格迥然不同。正因为此,激 昂慷慨、“多杀伐之气”的《广陵散》,在过去被认为有失古琴的中正和平之旨。但嵇康也许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 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吧。

站在千年之外,如今的我仰望当年的嵇康,依然心摇身荡、心有戚戚。身为魏晋名士的嵇康“郎艳独绝,世无其二”,俊逸神飞,风采卓异。

现在,每当我端坐静室,艳阳高照,聆听《广陵散》的琴曲,浮躁的内心在顷刻间如归静水深流,潺潺如怡。与其说让我安静下来的是曲子,毋宁说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嵇康。

风流不见嵇中散 ,寂寞人间数百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