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桐花万里丹山路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0-12-14 20:44:39)
标签:

原创

国学经典

经典诵读

论语

文化

校园

分类: 清风随笔

桐花万里丹山路 <wbr> <wbr>为有源头活水来



    桐花万里丹山路  为有源头活水来


          ——经典诵读感言



 
   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传统经典是中化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中华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是广大中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与途径。这对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都将大有裨益。
    
在人的一生记忆最好的年龄里,通过诵读经典篇章以达到文化之熏陶、智能之锻炼与人格培养之目的。为学生构建一个耳濡目染读经典的生活氛围,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血肉和灵魂,使他们从一开始就站在前代先贤大师的的肩膀上,从高起点展开创造性人生,不断在生活中自我体悟、消化,运用经典的创造精神并加以自我发展,不断开发自我的无限潜能,不断自我完善人的本性,从而达到自我学习、自我创造、自我成就的素质教育的目的。
    
儒家经典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东亚文化的象征,是绿色的经典。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而且影响至深、至远、至巨。如杜维明、孔范今、颜炳罡和王财贵等许多著名学者和教授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不读《论语》《孟子》《大学》和 《中庸》等儒家经典,就无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所在。儒家文化在剔除糟粕、筛选过滤之后,完全可以拿来为现代文明所用,这与现代教育互为表里、并行不悖。从这一点上来说,倡导在广大中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倡导儒家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双向互动,站在儒家角度来审视、观照当代社会,调动传统精神资源,回应、回答现实问题,关照当代社会,是大有必要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个社会的人文精神的传承正是通过无数的小事来完成的。
    
经典就是这样的书——哪怕只是一瞬间,它都会使你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经典和名著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年来为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不是很多书都能经受住这种考验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名著并且要学会欣赏它们呢?理由如下:
   
第一,经典名著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和视野;
   
第二,经典名著可以资助我们成长,助长我们的人生阅历;
   
第三,经典名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活,认识自己。
   
第四,经典名著可以使你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这是从别处得不到的。
   
可以肯定的是,诵读经典名著你肯定可以从中得到乐趣,她会把你带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坚信,阅读经典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在不能行万里路的时候,她还会引领我们参透人间的悲欢离合,思索外面的世界,丰富成长的内涵。阅读的习惯,有如经典文字的力量,会深深地刻在我们人生的轨迹上。
   
也许有人会说,经典那么多,功课这么重,诵读何其难,学生能记诵那么多经典吗?请看国学大师们如是言:
    
小孩背诗,一点都不难,好的诗词含意深远,像我自己都八十多岁了,对于诗词的感受,每十年都不同。(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
   
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许多方面知识的结晶,所以后世的人,就很尊敬它,把它叫做经典。(南怀瑾语)
  
中国是世界少数几个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不曾中断,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其他几个文明古国,多半有头无尾,先后衰落灭亡了,惟有中国文化绵延不衰,文化中心始终没有离开黄河、长江流域。中国文化既古老又年轻,没有成为考古对象。中国古代经典、诗文就是这一宝贵文化的组成部分。(已故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
   
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文艺理论家、思想家、教育家朱光潜)
    
人生教育有四个重要阶段: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我们所接触的中学生,在他们十五六岁之前,物欲微熏,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崇效楷范,培养正见,启导立志,正宜此时。
   
在兴趣导引下的阅读,原本可以带来身心的愉悦和知识信息的交流。阅读给人最美妙的感觉是可以窥视另一个世界,阅读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游万仞,游目聘怀,信可乐也;可以达到物我两忘,相看两不厌,唯有阅读时,于我心有戚戚焉。
    阅读为我们带来一个机会,一个让我们透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从而开阔视野,对新的机遇敞开心扉。正如先哲所言:阅读之于心灵,犹如运动之于身体一样重要。
   
阅读激发想象,阅读可以培养你的创造力。现代心理学实验研究证明,阅读同时还将教会你怎样集中精神和注意力于在需要长时间需要集中精力的事情上。当一个完整崭新的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时,相信你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春天的新的创造之中。
   
我常听到有人说:经典名著太难懂了,我根本啃不下去。其实,这说明他还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下面,我简单谈谈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体会,权当给你的一个小小的建议,希望可以帮助你打开这个有趣而奇妙的经典名著的世界。
   
首先,给作者一个机会。不要过早地说我看不懂,而是要坚持读完。要知道,在很多时候,坚持就是胜利。像《论语》《老子》《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啃过十遍、二十遍,是很难窥其堂奥的。
   
其次,可以尽可能地去查阅有关作者生平的书籍资料。因为,你对作家的个人经历知道得越详细,那么你就越明白他为什么写他所写的作品。甚至你就会发现或开始明白隐藏在作家作品中的自传性的花絮。对很多文学大师的身世和作品风格的研究往往就是从他们的作品中寻找出的线索。
   
第三,重读经典名著。所有经典名著都经得起反复研读。每当重读之后,你就会发现,书里居然还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告诉你,你简直都不会相信这就是你以前曾经多次读过的那同一本书。英国著名作家和学者斯蒂夫艾伦说得好:不要只把你的脚尖浸在经典名著这潭深水中,要跳进去。你就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深处被那些历史上最有天赋的作家们的思想和洞察力所鼓舞着。
   
现在的语文教育,不是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不是调动学生的阅读的兴趣,而是将一篇篇本无多大意义的课文讲来讲去,直讲得味同嚼蜡,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扫而空;或者将一些浅显而没有价值的作业让学生反复练习,直练得潜质尽失。网络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迅速推进全球文化的大整合,东西方文化的大交融势不可挡。因此,当中国现代文化走向世界的今天,画地为牢、抱残守缺的过分本位主义显然已经不适合时宜,但任何国家的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首要的是要先守住自己的合理的先进的传统经典(自己)。本位是本,只有在本上开发,才能瞻望世界。试想,一个没有继承传统文化的人,必然浅薄无知,即使想吸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化,充其量也只能是要么一知半解,要么舍本逐末、闭门造车。其结果也只能是缘木求鱼、异想天开。
   
我们的同仁们已经率先迈出了诵读经典书籍、陶冶学生品性、提升语文素养的步伐,并且搞得有声有色,并从中得益匪浅,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校校风,学生学风,班级班风的良性循环。朝花夕拾,古为今用。这种学校教育的返朴归真的向传统经典的回归,并非如有的人所简单认识的传统回归,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觉醒和创新。这就好比每年春节,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们中国人都有回家的习惯,我们不但在漫长的旅程上回家,回到父母的膝下,其实也在回到自己的内心,回到自己的责任,回到我们中华民族温暖的文化怀抱之中!


 

 桐花万里丹山路 <wbr> <wbr>为有源头活水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