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陵墓发现说”的疑点
最近,有新闻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在河南安阳发现了历史伟人曹操的陵墓,我本人对此说持谨慎的怀疑态度,理由如下:
其一,建安二十三年(218)六月,曹操大概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于是特地颁布了一道《终令》,其内容如下:
“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在这封著名的遗嘱中,曹操主要强调了三个问题:一是不要厚葬,死后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不堆土,不植树;二是确定了建造寿陵的地点,是在邺城西门豹祠以西地势较高的平原上;三是要求给自己准备的墓地范围宽广,以便能够充分容纳文臣武将的陪陵。
其二,一年之后,曹操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分别盛放在四个箱子中,上面写明了春夏秋冬,并留下了一个遗嘱:
“有不讳,随时以敛。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
这里,“不讳”是死亡的婉称。“随时以敛”,是按当时季节所穿的衣服入殓。“珥”,指塞在耳朵里的玉。古人入殓时,往往以珠玉塞进口、耳、鼻中,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尸体腐朽。如晋朝的葛洪《抱朴子对俗》中就有“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的说法。《西京杂记》卷六中也有晋灵公冢发掘后“棺器无复形兆,尸犹不坏,孔窍中皆有金玉,其余器物皆朽坏不可别”的记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操要求金玉珠宝铜铁之类的物品一概不得随葬,对薄葬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其三,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关羽后从摩陂回到洛阳,突然发病。据说是他让工匠苏越移栽一棵梨树,挖掘时梨树根受伤,居然流出了血红色的汁液,就像鲜血一般。苏越将情形报告曹操,曹操前去查看后,心中厌恶,认为不祥,回去后便病例了。曹操这年六十六岁,毕竟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了;而在西征汉中时,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紧接着襄樊告急,紧急回救,连续作战,鞍马劳顿,心力交瘁,终于不堪重负,这是他病倒的根本原因。曹操自知不起,于是断断续续地写下了《遗令》:
“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
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堂上安六尺床,施韢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余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在令文中,曹操明确要求丧事简办,同时再次强调了薄葬的问题。具体规定是:入殓时穿当时季节所穿的衣服,因他有头疼病,很早就戴上了头巾,因此要求死后仍然戴头巾;文武百官来殿中哭吊的,只要哭十五声,安葬完毕,便脱掉丧服;驻防各地的将士,都不要离开驻地;官吏要各守职责;不要用金玉珍宝陪葬。东汉以来,厚葬成风,虽有不少《遗令》或《终制》都提到要薄葬,但大都不过说说而已,并没有真正贯彻执行。曹操却一再明令薄葬,这对当时移风易俗,对减轻人民负担,无疑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当然,曹操这样做,肯定也包含着防止自己的墓被盗的考虑。因为自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以来,蜂起争雄的各路军队经费严重不足,纷纷打盗墓的主意,袁绍、曹操等人都干过盗墓的勾当。他本人曾经多次看到过坟墓被盗掘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惨烈场面,不愿重蹈覆辙,所以一再要求薄葬。曹操虽然没有明说这一点,但后来他的儿子曹丕却是明说了。魏黄初三年(222)十月,曹丕在《终制》中明确要求他的寿陵要“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无施苇炭(按墓中施苇炭为求干燥),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因此,曹操遗令薄葬,是兼有公私两重考虑的,这样做于国于于民于已都是有好处的。
遗嘱中对遗物的处理不免显得琐屑,对妻妾儿女的顾念又不免显得儿女情长。这一点曾引起后人的非议,如陆机就曾在《吊魏武帝文》中说:“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惜内顾之缠绵,恨末命之微详。”分香卖履之事引起后人的吟咏,多数也是从感情这个角度着眼的。鲁迅有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说明这也是人之常情。
其四, 曹操去世之后,在黄门侍郎夏侯尚及司马懿等人的陪奉下,曹操的灵柩运回邺城,于二月二十三日安葬在邺城西面的高陵.曹丕作有哀策文,曹植作有诔文,诔文中写道:
“
如何不吊,祸钟圣躬.弃离臣子,背世长终。兆民号啕,仰蒴上穹。既以约终,令节不衰。既即梓宫,躬御缀衣。玺不存身,唯绋是荷。明器无饰,陶素是嘉。既次西陵,幽闺启路。群臣奉迎,我王安厝。”
在诔文中,曹植具体描述了曹操安葬时的情景。“缀衣”,古代装殓死者的衣服,形如布袋,一边不缝,钉有带子,死者贮内后,系上带子,称为缀衣。“绋”,系官印的丝带。曹操下葬时身穿缀衣,玺不存身,表示未藏金玉诸物,只接受绶带;随葬的明器没有加工修饰,都是质朴无华的陶器。一切务从节俭,可见是严格按照曹操生前的《遗令》安葬的。
在目前所报道的出土文物中,并没有能足以证明此墓是曹操之陵墓的明证,而且此前坟墓已经多次遭盗贼盗掘。综上所述,因此,我以为现在就下结论说此墓是曹操之墓就显得为时尚早,大有炒作抢占200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哗众取宠之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