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丝珐琅孔雀开屏》是清代大师级工艺极品

(2015-03-03 12:32:06)
标签:

杂谈

历史

收藏

文化

教育

《花丝珐琅孔雀开屏》是清代大师级工艺极品

如果一提掐丝珐琅,很多人都知道是铜胎的瓶瓶罐罐。而花丝珐琅是很多人非常陌生的,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本就不是普通百姓使用的装饰品。掐丝珐琅与花丝珐琅器物自古受到贵族阶层的特别喜爱,也更是受到朝廷控制垄断生产,因数量稀少,在国内外的拍卖市场上都是名列前茅,异常火爆。“珐琅”是来名,珐琅也叫景泰蓝,也叫搪瓷。珐琅工艺据传在我国的春秋时代就已有雏形,但传承无序。元朝忽必烈西征时,将这种工艺从西亚的阿拉伯一带又带回中国,首先在云南一代流行,以后受到京城人的喜爱,并得到皇宫的重视。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在清朝康、雍、乾三代曾达到鼎盛,后历经晚清国衰、民国战乱,渐趋稀少。景泰蓝一词则因从景泰年间产生了像蓝宝石般浓郁的蓝釉料,而后把这一工艺称为了景泰蓝

清代,乾隆皇帝特别喜欢珐琅制品,喜欢做工繁缛的工艺作品,宫廷造办处负责皇家御用器皿的制作,除了在北京生产外,还在广州、扬州两地烧制。这个时期掐丝珐琅制品的种类多但数量少。工匠们不惜工本制作的宗教、装饰用品应有尽有,许多与实用功能相结合陈设器更是丰富多彩炉、罐、壶、瓶、碗、盘等一应俱全。许多赏心悦目的陈设器至今令人叫绝。比如仿动物造型的象、仙鹤、神龟、狮子、孔雀等。在众多的作品中掐丝、花丝、珐琅于一体的制品是非常稀少的,虽然大师们已将这种景泰蓝工艺开创性地应用在以往靠镶嵌珠宝玉钻的金银丝无胎花丝制品中,但是,因为工艺复杂的花丝制品焊接时的控制温度的技术很难掌握,成功者数量稀少,未能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亦未列入真传。

《花丝珐琅孔雀开屏》摆件就是一个掐丝、花丝、珐琅多工艺于一体多工艺结合的杰出代表之作。(图1.2)http://ww1/large/5d99e6c7jw1epsfhq24rlj20jg0iyq60.jpg 

掐丝珐琅原指在铜胎上依画纹焊丝施釉烧制。掐丝的方法是将压扁的铜质线或将比头发丝略粗的铜丝合成线,在铜胎上依画纹用镊子盘结,蘸胶质粘连在一起,再经过烧焊牢固。然后再用点蓝工艺将珐琅釉料涂附至掐丝框架范围,再经过焙烧、打磨等工艺反复操作来完成。多成对加工,残废品率很低,可以生产出两米多高的产品。而花丝镶嵌制品多数是小物件,清代以前,只有皇室眷属才能享用。现代仍然是以富贵人家的女性佩戴、装饰为主。花丝珐琅则多用于室内摆设、装饰。花丝珐琅是无有胎具的,是将双股金银丝编织的很多个金银丝件有序的组合在一起,在再花丝的局部位置添加珐琅釉料烧蚀,而其它的部位留白,添加釉料的部分则更能体现出珐琅釉料的晶莹剔透,给人一种很强的立体感。《孔雀开屏》的大部分还是由未施釉的花丝部分占主体,以纯粹手工编织的图案来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也是真正体现该作品艺术造诣的核心部分,如此复杂细腻的掐丝珐琅作品是国泰民安的乾隆时期,由国家级的专业工匠不计加工成本倾心制作的,这种豪华奢侈的摆件,是为皇宫加工的样品,代表着历史阶段的工艺水平。(图3.4)http://ww4/large/5d99e6c7jw1epsfhzmg04j20m80go0xr.jpg 

花丝制品都是手工制作,都具独立性。而真正意义上的大师级的优秀作品是少之又少,其中大部分属遗留物品且漂移至国外,无论是珐琅制品还是花丝制品故宫存留的数量是微乎其微。

乾隆皇帝喜爱繁缛、堆砌的作品风格。古代人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大师们也是投其所好,不计加工成本,倾心尽力地设计加工的这件花丝工艺与景泰蓝巧妙结合的《花丝珐琅孔雀开屏》摆件,的确是世间稀有佳品。作品以人见人爱的孔雀开屏为题材,在宽29厘米,高25厘米的范围内微缩再现了真实的孔雀形象。特别引人注目是在尾部的覆羽部分分五个层面,第一层直径6厘米、第二层直径8厘米,第三层直径10厘米、第四层直径14厘米、最外层是29厘米。在此,因为层次太多已突出地反映出乾隆时期的繁缛特点,每一层上都分布大小不一的“眼状斑”。这些“眼”可都是由珐琅釉的蓝红白三种颜色组成,经烧蚀溶化后如玻璃般坚硬、剔透、晶莹饱满。还有呈弯月状的羽尖部,青铜色的珐琅釉不用磨光就平滑细腻表现出了光亮如镜的自然美,这些釉质明显的反射出了乾隆时期的珐琅釉料的特点。(图5.6)http://ww2/large/5d99e6c7jw1epsfic3np0j20jg0elacz.jpg 

《孔雀开屏》设计的非常复杂,焊点多、粘接难度大。尽管“羽毛”非常密集,加工难度极大,但每一羽叶盘绕的都是非常紧密、细致,每个羽叶都可以说是无可挑剔。这种花丝工艺是利用堆、垒、织、编,等技法,将比头发丝略粗的银丝合成线,用镊子盘结成不同纹样、不同尺寸的羽毛,还要按照指定位置组合烧焊粘连在一起。烧焊组合后,然后再施以珐琅釉料焙烧,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施釉、焙烧等工序,火大了金属丝融化,前功尽弃,火小则焊接不上,脱落或散架,珐琅釉料也不能溶合。这件作品珐琅制作技术非常成功。但花丝烧焊工艺尚未十分成熟,作品中个别羽叶与羽干的连接处因溶解过度而使银丝纹饰模糊,个别的羽叶被烧断。当然,这里有料质软、熔点低、体型大、焊点太多、焊接工艺落后等诸多原因所限,也正是由于个别瑕疵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花丝珐琅工艺的普及,这就是为什么很难见到花丝珐琅作品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的馆藏珐琅制品中具有掐丝、花丝、珐琅工艺与一体的藏品尚属空白,对此作品的细致研究尚需继续。(图7.8)http://ww3/large/5d99e6c7jw1epsfipkkvsj21kw16o16q.jpg 

乾隆时期珐琅釉料已丰富多彩,珐琅制品的种类多、数量少,供给对象仅仅是皇室的王公贵族。乾隆时期珐琅釉料大多是用进口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紫蓝、纯蓝、浅紫红、深枣红、娇绿、纯绿等都是前朝未见的色彩。在焊完铜丝的铜胎上施釉也称“点蓝”,是制作过程最长的工序。用粗铁丝砸平尖端制成小铲,将各种釉料粉分别放入小碟中加水浸泡,用小铲盛起,以金属线条为界,在不同的部位填不同的釉料,再拿到窑内烧熔。《孔雀开屏》的施釉部位也是铜胎,珐琅釉色彩配置的更加巧妙,翅膀的上部施红色珐琅釉,下面施蓝绿过渡色珐琅釉,与鸟的胸、脊的色泽有序结合,脖颈蓝绿色自然过渡,釉面饱满、硬如玻璃,荧光闪亮,不怕火烧、针扎、刀割。真正体现出了珐琅制品的特性。用放大镜观察,可以发现彩料中有极细小的开片,偶而也有砂眼,这和普通的彩釉料是不同的,这也是区分真品和赝品的根据。

人们都喜欢观看孔雀开屏时姿态,那时因为开屏时尾部的那无数的“眼状斑”具有独特的靓丽色彩,它是靠全部的羽支羽毛衬托下表现出来的。我们在欣赏《花丝珐琅孔雀开屏》时也依然是很自然地被尾部那凸起的蓝色“眼状斑”所吸引,尽管是因为年代久远银质氧化、失去了原有的银色光泽,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那些匀称有序、疏密有度的珐琅“眼”还是非常耀眼明亮。虽然个别“羽毛”呈现些许瑕疵,也只能视为历史的遗憾。毕竟这是一件年代久远、工艺水准在国际上可谓是独一无二的纯手工艺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及文化内涵。(图9.10)http://ww3/large/5d99e6c7jw1epsfj5bnn2j20m80goaev.jpg 

从民国到现代,花丝工艺品大多数带有镶嵌工艺,珠宝、钻石琳琅满目,大师级的作品也是价格不菲,真正的花丝珐琅釉工艺品依然是普通人家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有很多作品虽然色彩都很漂亮,但其工艺都是非常简洁,即便有的是使用纯金制做,也是有形无意、有骨无肉。这是因为现代的工匠无需担当那么重要的使命,社会也无需那个大师做出这样的奉献。工匠们是为了佣金而劳作,没研究过早期的作品,臆想臆造也是很不简单了。

古时流传这样一句话,“十件官窑瓷,不如一件珐琅器。”现在这句话仍然适用,因为珐琅器的加工难度太大了。北京古玩城里出租面积11000平米,除了一家小店铺专营珐琅器以外,其他的合计在一起还不足二十件,还不能保证都是真品。据悉全世界仅有几千件而已,一件掐丝珐琅的成本相当于几十件官窑,而花丝珐琅的身份在古代宫廷中与掐丝珐琅是齐头并进的,因为加工难度太大,数量更是稀少,特别是古代大师级手工艺品更是少之又少的珍品,具有极大的保值升值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