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6月01日
(2010-06-01 21:48:11)
标签:
杂谈 |
从王帅小说《守候河界的少年》看社会问题
成绩不好就等于坏孩子吗?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英雄情节
这个问题,在今天终于被作为话题来面对,是中国教育之幸。
(王帅小说《守候河界的少年》(原名《荆巷》)6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与上帝预约一个天才——假如每一对计划生子的夫妇,都能
如此称心如意,这个世界,也就不会有如此多的无奈。因为不能预约,孩子的天性在母腹就已经注定,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意念,不能生硬地让孩子被动接受,反讽也就因此诞生。这岂止是家长的尴尬。
2、不好好学习就不是好孩子?
小说中的良子始终认为“坏孩子”的名声,对他是一件耻辱的事,而仅仅因为成绩不好就被划为“坏孩子”,以及“不要求上进的孩子,”是他一直的心灵压力。在如今,这却是一个普遍的“认知”。
小说中的良子上小学前三年级时学习成绩都很好,老师非常喜欢他,这是他唯一关于学校的美好记忆。从四年级成绩下滑,客观原因:蒙蒙懂懂被异性美丽女生吸引,和家庭父母离异。但是他的内心一直是上进的,始终不接受自己“不成”。
3、良子幼时天生木讷,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反应灵敏,有时很认真听老师讲,却因为一时反应不过来,没有听清老师上一句,所以下一句也没跟上。但是并不是因此就不想好好学习。
这使他十几年一直承受着心理的压力。
4、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这样地为了应试而拼命学习。究竟是“考北大”还是“考清华”,其实是可欲而不可求,但是学校和家长,却给孩子定下一个硬性的目标或者方向。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学生几乎无力反抗,只得单方面接受的。
5、一个初中班级,去选择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多少?省下的学生是准备考大学的。到了高中一个高考班级,能够上名牌大学比例为多少?普通和三流大学的又是多少?
6、应试教育弊端的沉重疑问:
一是不保护天性吗?不可能具体关照每一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早期培养,只能是有个例。不可能有很大的空间根据一个孩子的特点,作出定向的培养。
二是忙于应试的学校和老师,很难有时间对孩子进行心志方面的疏导,启发和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将个人的兴趣点,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10、想一死了之,不能再是更多孩子的希望解脱的方式。
11、如何让“差生”快乐起来,如何让优等生轻松起来?
12、一个曾经的差生,在一生中心理的挫折如何释然?王帅:无从。
13、当一个孩子开始不好好学习,而且家长老师教育无效,一个悲哀的怪圈就开始形成:对父母抵触。父母、老师、社会,对于孩子来说,是庇护之所,然而,因为对学习的不良情绪和蓄积的压力,因父母指责、打骂的伤害,孩子产生对父母严重的不满甚至敌视,隐埋在内心的是仇恨。对老师怨恨、敌对。
14、初二和初三,是一个学生命运的关键期,也是一个孩子“成材”的自觉开始苏醒的时期,这时孩子的成材的愿望特别强烈,差生也会如此,这是教育、引导,以及整个社会为孩子营造成材心理环境的关键期。
15、良子在这个时期想成为一名象棋大师的愿望特别强烈。
B、
C、
D、

加载中…